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評章劍華的“故宮三部曲”:歷史鏡像與文化記憶

王干

2015年11月24日14:23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歷史鏡像與文化記憶

  “故宮三部曲”:《變局》《承載》《守望》章劍華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章劍華歷經八年,完成了“故宮三部曲”這樣一部重要的紀實作品。“故宮三部曲”是首部文學版的“故宮通史”,分為《變局》《承載》《守望》。在這之前,有關故宮的歷史,雖然有許多當事人在幾十年中寫了一些回憶錄和文章,但幾乎都是零星的、片斷式的追憶,缺乏全面的、詳盡的記述。長篇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首次全景式地呈現了故宮的前世與今生。《變局》以辛亥革命為起點,記載了北京紫禁城由皇宮變為故宮的全過程﹔《承載》講述“國寶南遷”這段鮮為人知的悲壯歷史﹔《守望》首次交錯式地再現了兩岸分離以后形成“一宮兩院”的人物與文物的悲歡離合。

  故宮是有特色、有文化含量的地方。這部“三部曲”解開歷史上許多鮮為人知的故宮故事,是學習近代歷史,了解兩岸文化的實錄。兩岸文脈相同相通,正像三部曲中《守望》的書名,歷史文化在共同守望中傳承,對兩岸文化交流、傳統文化傳承具有現實意義。這部書細述了國脈、民脈與文脈近百年的變遷。

  故宮是近百年來中國歷史的見証和文化的承載。辛亥革命后,皇家紫禁城成為百姓可以參觀的博物院,故宮是近代中國史的歷史鏡像。這90年的歷史,是有生命,有溫度和正在創造歷史的歷史。

  我作為《承載》的責任編輯,知道《承載》出版以后受到的廣泛好評,激勵了作者撰寫《承載》前傳《變局》和《承載》后傳《守望》。當然,這只是一個重要的外在刺激,真正的原因還在於作者內在的傳承文化的使命感。記得德國畫家安瑟基弗曾說“我不是要懷舊,我只是記得”。“記得”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太重要了,如果只是簡單的記憶,記住的不過是材料,它因為無法擁有真實的、個人的深度而必定走向遺忘。而章劍華以紀實文學的方式,使故宮歷史獲得了再現和延續,豐富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

  故宮是中華文明長盛不衰的見証,故宮文物是富有生命意蘊的,從文化整體的角度來看,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筑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的博物館,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遺產。然而故宮近百年來的歷史變遷卻沒有得到很好的以文學形式的記錄和傳承,因為書寫這段歷史是頗具有挑戰性的。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擁有大量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又諳熟中國的傳統文化,且能通過眾多鮮活的歷史細節讓動蕩不安的歷史變得跌宕而豐富。

  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三希堂的來歷,那麼作為三希之首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在故宮大變局中又經歷著怎樣的傳奇?溥儀在當天被趕出皇宮時,在如此倉促慌亂的情景之下,他竟然悄悄將之卷入行李中,后被查出。再后來,張作霖向首任故宮院長易培基索要此帖,院長靈機一動,推說這件書法鎖在保險櫃裡,而保險櫃的三把鑰匙分別由馮玉祥等三人持有,因此無法打開。沒想到十幾個小時后,張作霖就被炸死了,寶帖差點成了隨葬品……類似的細節在“故宮三部曲”中比比皆是。比如散氏盤的再現、司母戊大方鼎的出土、?氏盤的出世、二希的歸來等等。所以,可以說閱讀“故宮三部曲”,也是一場書畫的啟蒙之旅,作為書法家的章劍華不僅講述了故宮中書畫的傳奇經歷,還進行了精彩深入的解讀。對讀者來說,會有更多意外的收獲。

  一個國家的文化記憶對一個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誰將會在這場文化傳承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呢?知識分子應該是責無旁貸,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章劍華的“三部曲”讓我耳目一新,展示出了記憶歷史的新氣象,不是對歷史簡單而隨意的重建,而是通過大量第一手原始資料的收集,塑造了一批血肉豐滿的知識分子形象。作者之所以能成功地塑造出這批知識分子,主要是較為准確地把握住了這代人與歷史發生關聯的方式,他們“小”的個人和“大”的歷史是交融在一起,血肉相連的。他們個人的喜怒哀樂和命運多舛都是在歷史的洪流中涌現的。往事並不如煙,每個中國人都應銘記這段歷史,都有責任將之傳承,為民族的文化建設和傳承貢獻獨特的力量。

  (作者為《小說選刊》副主編、著名文藝評論家)

(責編:陳苑、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