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副主席曾慶淮:閻肅是一位大家

2015年11月24日15:07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副主席曾慶淮:閻肅是一位大家

  這麼多年和閻老一起合作過幾個大型的音樂舞蹈史詩,我覺得在我們文化戰線上,閻老首先是一位大家,是我國最杰出的德藝雙馨的藝術家,說他是藝術大家是從他的藝術作品,他的做人做事上。

  首先是他富有成就的藝術作品,像歌劇《江姐》已經到了第五代,它始終是激勵我們中華民族,一代代傳承我們革命傳統的最優秀的歌劇。作為這個歌劇編劇的閻肅老師,看出他偉大的心血和他的藝術造詣,他的一部作品能夠經久不衰,能夠一代代的傳承,就看出他的藝術性、思想性和觀賞性俱佳。如果隻在一個方面有杰出成就,或是思想性高,或是有一定可看性,都不能成為經典。歌劇《江姐》能夠讓幾代藝術家來演,不難看出這個歌劇的魅力。正是因為他高度的思想性,催人淚下的可視性,大眾化的語言,能夠引導人的心理,所以它從文革前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那麼多不同的藝術家都還在演這部歌劇,這充分體現了閻老的藝術功底。

  閻老是個大家,首先是在空軍,然后是在部隊和地方,一些重大的文藝晚會都有他參加策劃,同時還有他的作品,包括歷年春節聯歡晚會都有閻老參加策劃、作詞和總撰稿。文化部系統以及地方的一些重大晚會,也請閻老參加撰稿、策劃,基本上近二十年來黨和國家的重大文藝晚會都有閻老參加,擔任文學組的組長。比如去年的紀念新中國60周年的《復興之路》,十年前紀念建黨80周年的《紅旗頌》(我是總策劃),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為了正義與和平”,紀念小平同志百年誕辰的《小平,你好》,像我們搞了一年的《復興之路》,閻老不僅參加策劃、撰稿,而且在文學創作中也是中流砥柱之一,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閻肅的作品很多都是膾炙人口、深入人心,創作廣度非常之大,對音樂的創作不管是唱美聲的、民族的,還是地方戲曲,他都能融會貫通,平時十分關注,創作中把這些東西糅合進去,所以很多歌唱家都願意唱他的歌。不僅在作曲家當中深入人心,而且深入到文藝歌唱家中,以及聽眾當中,他確實是一位人民藝術家。

  他也是人民藝術家。閻肅老人充滿愛心,有一顆赤誠的紅心,和一顆滾燙的童心。首先他對祖國對黨對軍隊對人民充滿了愛心,他的歌詞作品的字裡行間是用血液寫成的,流淌著對祖國對黨對軍隊赤誠的愛心,他寫的東西是從內心裡迸發出來的,不是信筆拈來。從早年的作品到現在的作品都是發自內心的。這種愛心從他年輕時代一直到他高齡,都充滿他的內心。

  閻老的作品是我們黨和軍隊的一條紅線,他的作品不是刻意的政治拔高,流淌著黨和軍隊的血,作品中始終是一顆紅心高高照耀著他所熱愛的觀眾、聽眾,不管是寫人、寫物、寫景、寫情,都充滿了他的紅心。

  他雖然已經85的高齡,但是他的作品充滿了朝氣,與時代緊密結合,作品讓人看起來是蓬蓬勃勃的,他的作品看不出是一位老人寫的。像前些年江西省有一個很普通的紅歌會,他說他一定要去兩天,給紅歌會當評委,因為江西是紅色的搖籃,有井岡山,所以他一定要去當評委。其實紅歌會裡大部分是業余的,不都是專業作者,但是他義不容辭。他充滿了一種熱情。他的作品始終是推動人向前向上,充滿了一種火熱的激情,跟時代緊密聯系。

  他對人對事對文藝作品永遠是低調的、朴素的、謙和的,每次文藝創作,第一個到位的就是閻老,每天都是如此。有時候在外地最晚離開招待所的也是閻老。熱情貫徹始終,不是一部作品或是一件事情,他至始至終都如此,一般的作家很難做到。他的榜樣和楷模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是在作品的討論當中,在大家的相處當中,默默體現出閻老的無私無畏,把所有的一切、精力奉獻給他的創作,特別是我們要求的一些重大晚會,他都能提出一些切中時弊的意見。得到所有文藝創作者的尊重,不是一天一時能夠形成的,是他長期的革命文藝生涯中提煉出來的。

  閻老這種濃厚的紅色情感來源於什麼呢?我認為來源於他毫不動搖的信念,他的思想、筆、一雙銳利的眼睛,就是要為了信念理想而奮斗。

  關於閻肅的藝術造詣。一個人隻有理想信念、思想境界,沒有藝術造詣也成不了大家。藝術作品都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閻肅經常下基層採風,和群眾打成一片,深入生活,博採眾長,各種藝術門類他都涉及,積累豐富的藝術經驗,對地方戲曲,對曲藝、對京劇、對其他的文學形式,都有很高的造詣。沒有這些綜合因素,他是很難成功的,我這有六首歌可以解剖一下。

  香港回歸祖國后近年來每年在香港都有一個主題晚會,《香江明月夜》是一首主題歌,這首歌裡看不出有一句政治口號,但是充滿了政治感情,充滿了香港百年同胞的心情,這是用一般的語言說不出來的。他用詩一般的語言去表達,裡面看不到祖國回歸的政治字眼。《香江明月夜》寫的時候我說了背景,香港澳門回歸洗刷百年恥辱,心想祖國和民族的心情,八月十五的團圓,第一稿我就比較滿意,隻改了兩個地方,心心相印。《大碗茶》這首歌流傳很久,裡面把幾代人對祖國的眷戀,海外歸來者對首都的情思,對祖國土地的一份熱愛,能體現了出來。歌詞深入淺出,把北京的特色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當年一日三餐吃的窩窩頭,海外歸來看見我們生活變了,但紅牆綠瓦沒變,這是一種濃厚的民族情、故鄉情。《大漠深處》這是《復興之路》的一首歌,對科技工作者無私的思念和歌頌,許多科學家聽了熱淚盈眶,引起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鳴。《誰在長空吹玉笛》好像是在寫嫦娥,事實上是講的我們的飛天,兩彈一星,能體會到他的風景和深刻含義:“在寂靜的夜空,誰在長空飛行,我知道那就是你”,廣寒宮裡嫦娥最寂寞了,但是我們打上去了跟嫦娥做伴,非常寫意,沒有一句提到飛天,可以看出他的造詣。《我的家園》譚晶唱的,歌詞非常簡單,“最難忘媽媽的臉上又增皺一片”,把我們中國人民受盡苦難的那片土地,“為什麼我的眼睛常含淚水,就是我深深愛著這塊土地”。這首歌沒有更多的修飾,“風暖暖、夢暖暖,這是我的家園”。離家久了的人都有感觸。出來這麼多年了,媽媽惦記著我,回家看媽媽,媽媽臉上皺紋添了,這是一個非常朴實的農村庄園,田園景色,但是我們祖國古老的象征。中國農村、農民的象征。中國幾千年來仁人志士要改變面貌的象征。為什麼我們找策劃人總是把他請來,他總是不落后於時代,充滿活力。

  閻老的無窮魅力,是他的修養和做人相結合才有的。我們願意和他探討,有時候也有爭論,但是最后大家總能取得一致,他在裡面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過去我們搞重大人物宣傳,往往是一個人不在了,現在多宣傳在世的人,閻老老當益壯,充滿青春,是我們更多年輕人的榜樣。跟著這些前輩,使我們紅色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我只是在文藝活動和創作中和閻老接觸比較多。我們一講到閻老都是非常崇敬的心情,許多藝術門類的事他都能講得很清楚,前中宣部長丁關根同志把青歌賽的評委都找來,談要注意什麼,突然提出有一首三四十年代的歌,問大家誰會唱,誰都講不出來,就閻老知道出處和詞,這是一首周旋當年唱的歌《考紅》。這正說明他知識面廣,有大家風范。抗日戰爭主題晚會,尋找當年抗戰歌曲,解放區的歌曲,能夠講出最多的也是閻老。

  合作中的深刻印象,我和他接觸是從眾多晚會當中。時間較長的還是《復興之路》,從創作、制作、排練、演出,也得有半年時間,往往都是時間緊、任務重,而且每次要出新。《復興之路》要求從1840年寫到2009年,一共169年,兩個半小時之內把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體現在舞台上,沒有毅力和創新精神很難做到。能不能踏上一個新的台階,能不能用一個嶄新的舞蹈形式來樹立,這給我們制造很多難題,閻老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他說“這個作品不寫到我起雞皮疙瘩我是不放手的”,就是說確實打動人了有感覺了才罷休。他的藝術精神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閻老的作品都有宏大主題和時代精神,他可以將這兩方面濃縮得很具體很形象,通過很多細節去表現,作品中看不出主旋律或是政治色彩,他這種藝術上的能力和政治上的敏感,從他成長或是受教育的角度來講,來源於向生活向人民、向民族民間不斷學習和積累。他不像掰棒子一樣掰一個扔一個,他博採眾長,不同的藝術門類都涉獵,他有經歷,能寫出厚重作品。他原來是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寫過歌劇,涉獵方面不僅僅是歌劇,知識面廣。

  提到閻老,我腦海中第一個畫面是一個思考者的形象,是一副羅丹的雕塑的形象。他的腦子始終在轉,開會第一個到,總是在那裡沉思,想的都是今天的內容,以前的積累怎麼用到這當中,之后又滔滔不絕,像長江黃河的波浪一浪接一浪,聲音朗讀很好,能夠催人淚下。靜的時候是一個思考者善於總結積累,講話的時候是一個大演說家,動靜對比鮮明。紅燒肉吃起來,一次起碼四塊,很多酒友都喜歡和他在一起,他帶頭喝白酒,非常豪爽。

  我們的友誼也比較長久,隻要我找他來,哪怕一個很小的事,毫不動搖的就來了,很有親和力,從不擺架子,炫耀自己。不管哪個年齡段的人,他都保持一種親密的態度。

  閻肅老人的革命藝術經歷有其特殊的一面,孜孜不倦地追求,非常有智慧,點子比較多。有個性和共性,個性能容在共性當中發揮出來。他不保守,對待外來東西能夠吸收,作為大家這一點很重要。他寫的幾個通俗歌曲,《霧裡看花》等都是90年代市場經濟時期的代表作。《霧裡看花》是那英多少年沒有的一首好歌,她之前總唱別人的歌,直到《霧裡看花》才有了屬於自己的好歌。《霧裡看花》我也喜歡,打假的背景,卻暗示了時代迷茫不清的方向。

  【曾慶淮簡介】

  文化部特別巡視員,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香港中華文化城終身名譽董事長,著名文藝活動家。自1982年參與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策劃和組織工作開始,三十余年間,多次擔任國家大型文藝晚會和藝術活動的總策劃。主要作品有:《光明贊》、《壯麗航程》、《祖國頌》、《紅旗頌》、《小平,您好》、《為了正義與和平》、《長征頌》等,是文化部春節電視晚會的開創者。1995年,香港回歸前夕,派駐香港,任香港中華文化城董事長。鑒於他在藝術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2006年,被中國奧組委聘為第29屆奧運會開、閉幕式的特別助理。

(責編:陳苑、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