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從“卷福”到哈姆雷特:最老派 最現代

2015年12月01日09:02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從“卷福”到哈姆雷特:最老派 最現代

  ◎張之薇

  英國絕對是個有戲劇傳統的國家,而且他們一定對自己的傳統深以為傲,這就是我看完英國國家劇院NTlive“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版《哈姆雷特》的最大感受。

  在北京的戲劇舞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能夠看到風格化十足的國際戲劇作品,但是回想下來終究還是“文青”的天下,先鋒、前衛、小眾、實驗是這些戲劇最鮮明的標簽,讓我們在驚嘆之余,就是感慨當代西方戲劇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觀念上,都離我們那麼遙遠。但是,這一感受恐怕在看到這版《哈姆雷特》之后會有所改變,之於我自己也是猛然警醒,或許之前的我們被一葉障目了?就在我差點也懷著無限的激情要為拋棄原著、叛逆經典搖旗吶喊之際,突然意識到沒有對經典的精湛繼承,又何談什麼別的?

  整部戲幾乎全部按照莎士比亞原著中的場景推進

  我認為,初看琳德賽·特納導演的《哈姆雷特》,與我之前看到的很多《哈姆雷特》相比可以說是相當傳統。近一兩年,《哈姆雷特》在我國戲劇舞台上的出現頻率出奇的高,有立陶宛OKT劇團激情四射的版本,有美國約翰·布朗德爾的輕鬆隨意版本,有德國邵賓納劇院叛逆瘋癲的版本,有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簡單素朴的版本,而“卷福”版《哈姆雷特》讓我首先感受到的卻是他們對經典的尊重,以及舞台上散發出的濃厚英倫范兒。全劇沒有曾經看到的經典改編那樣被解構、被肢解的劇情,整場演出三個半小時,整部戲的戲劇發展除了局部微調之外,幾乎全部按照莎士比亞原著中的戲劇場景推進,而從角色嘴中流出的台詞更是大都未做改動,儼然它的作者莎士比亞就生活在我們今天。

  古老並不虛假 現代卻未斷代

  文本上如此,舞台場景也全然不同於其他版本的離經叛道。上半場,整個舞台是一派富麗堂皇的氛圍,油畫般的寶石綠牆面包裹出一個深邃的大殿內景,巨大的水晶燈懸挂在天花板上,舞台右側擺放著一架黑色的鋼琴,老王的肖像畫豎立在牆上,舞台的左側可以扶梯直上,二層的走廊生發出另一個空間,並與一層的大殿共同構成了一個宮殿場景。整個舞台既有些古典,又非完全古典,當然不是現代戲劇革新者們喜歡的“空的空間”, 似乎有些自然主義的調調,但是當如此的布景設計被演員和燈光賦予生命后,卻又顯得遠不是那麼簡單。

  導演並非死板地將場景固定,二樓的走廊是遇見鬼魂的城樓,同時還是克勞狄斯指派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監視哈姆雷特的密室,還是哈姆雷特對正在禱告的叔父殺而未決的地方。舞台空間豐富運用不僅於此,演員的上下場也極為靈活,樓梯是銜接演員調度的重要之所,樓梯下方的角落小門打開時,光束夾雜著雪花塵粒,當演員魚貫而入,此時舞台代表著令哈姆雷特厭惡的戰場,舞台中央向下的台階是鬼魂出入的通道,同時也是墓地。下半場大殿后景處廢墟的盡頭,是奧菲莉漸漸隱沒、尋找光明的溺水之處。本以為這是部傳統的《哈姆雷特》,可下半場的舞台上卻鋪滿了石粒渣土,一掃上半場宮殿的華美,斑駁的寶石綠牆面和黑色的廢墟仿佛是個被摧毀的地獄,整個基調異常壓抑,就是在這樣的空間裡,陰謀、殺戮、瘋癲、復仇交相進行。此版《哈姆雷特》的舞台並沒有因為過於古老而讓人感覺虛假和脫離時代,也沒有因為過於現代而讓人覺得拋棄了經典。英國戲劇素有現實主義的戲劇傳統,21世紀的現實主義大抵就是如此吧!

  可做我國重排經典的借鏡之作

  記得“卷福”曾經在一次採訪中,將自己評價為:“很老派,也很現代。”我突然覺得用這句話來概括琳德賽·特納版的《哈姆雷特》再確切不過了。看過了上個世紀勞倫斯·奧利弗飾演的憂郁王子,也領略了德國表現主義下孕育出的瘋癲哈姆雷特,也見識了美式的幽默邋遢的哈姆雷特,“很老派也很現代”的“卷福”帶著他哈羅公學出身的精英氣質,向觀眾走來,用他那低沉且富有磁性的嗓音,配上他深邃的眼神和黃色的卷發,以及堪稱口語教科書的倫敦口音,一個融合了英國貴族氣質的現代王子讓人著迷。序幕開啟,一個穿著現代衛衣的王子獨自坐在那裡,沉浸在父親去世的痛苦中,排遣憂傷的是黑膠的布魯斯音樂。人們對哈姆雷特的傳統認識常常是做事猶豫不決,或是略顯魯莽,而“卷福”塑造的哈姆雷特顯然更突出的是他獨立的思考和自我意識。第一場大戲母后與叔叔的婚禮,喧囂熱鬧的人群中,眾人皆著白衣,唯他著黑衣悶悶不樂,縱然只是用靜默表演,卻儼然有光環籠罩在他周身,而當所有人都被定格隱沒在燈光中,追光下的哈姆雷特跳上白色的婚席,那段“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的大段獨白傾瀉而出,將哈姆雷特的內心掙扎放大。舞台上他對於愛情的表白,對於母親的詰問,以及“戲中戲”對克勞狄斯的試探,最后與雷歐提斯的決斗呈現出的分明是個頗為痛苦、決斷、有主見的現代王子。

  古典與現代雜糅就是這版《哈姆雷特》的基調,這種雜糅體現在方方面面,在表演上包括克勞狄斯、王后、掘墓人、朝臣等演員的表演都毫不花哨,呈現出英國戲劇所應有的規范。而唯獨導演讓原著中那個柔弱純潔的奧菲利亞離得我們好近。現代的短發、一台精巧相機都成為當下文藝女青年氣質的標志,“看”是琳德賽·特納給予奧菲利亞的特質,“距離”是她與這個世界唯一的溝壑,而且無論是她對愛情充滿憧憬的時候還是她精神錯亂的時候,這個距離都無法彌合。在這片廢墟上她就是一朵格格不入、耀眼潔白的小花。結尾處,這個被戀人拋棄、失去父親且看不到父親尸骨的奧菲莉亞拖著一個沉重的箱子走下樓梯,她是要向這個世界告別,她赤足走向廢墟深處,將這個牢獄般的世界還給眾人,獨自去尋找自己的所在。箱子裡散落一地的相片就是她看到的這個世界。

  有了去年的《雷雨》“笑場”事件,我認為,這版《哈姆雷特》完全可以成為我們國家重排經典的借鏡之作。古典與現代的自如切換,不丟棄又不拘泥,在經典中尋找與當下的對話,找到共鳴的情感。值得回味的是,在NTlive戲劇開場之前,播放了一段“卷福”去英國一個普通中學參觀那裡的孩子排演《哈姆雷特》的片段,孩子們認真而有些稚拙的表演以及“卷福”問他們對哈姆雷特這一人物的感受時,孩子們的回答著實感動,一個孩子更是說:“他失去的,我們也都失去過,我能理解他。”讓孩子們從這個塑造於十六世紀的丹麥王子身上尋找出情感共鳴或許就是英國戲劇教育的承傳方式。而“卷福”也說他需要從莎士比亞的劇作中尋找到普遍的價值,他要讓哈姆雷特活起來。我在想,有這樣的戲劇氛圍和創作理解,英國的傳統又怎會斷裂?傳統有了,我們才能奢談其他吧!

(責編:王藝錠、李岩)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