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爺爺的姐夫叫什麼?中小學生漢字館裡識“家譜”

2015年12月07日15:00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爺爺的姐夫叫什麼?中小學生漢字館裡識“家譜”

  “我爸爸的姐姐的爺爺”“我爺爺的姑姑”……這不是繞口令,而是這幾天去中華世紀壇漢字體驗館參觀時,小觀眾們對於“姑爺爺”的解釋。隻有少數孩子答對是“爺爺的姐夫或妹夫”。

  該館初步統計,千余名到館參觀的中小學生中,三成“六親不認”。幾乎每個參觀團隊中都有人不知道奶奶叫什麼,或者說不清舅舅跟自己的親戚關系。

  堂表親“分不清”

  在漢字館裡,有一個“四世同堂”的家譜展區。紅色背景牆上,“我”和“兄弟姐妹”是第一層﹔上面一層是爸爸媽媽,兩端分別延展出“大爺大娘”、“叔叔嬸嬸”、“姑姑姑父”和“舅舅舅媽”、“姨媽姨父”﹔第三層是“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再往外還有延展的“大姥姥大姥爺”、“姑姥姥姑姥爺”、“大奶奶大爺爺”、“姑奶奶姑爺爺”等﹔最上面一層則是“太爺爺太奶奶”、“太姥姥太姥爺”。

  然而,這些稱謂,不僅來參觀的中小學生不能全部說清楚,有時候連陪同的老師、家長也犯迷糊,尤其是關於堂表親的區別。

  黃女士是一名小學老師,她說:“我就是獨生子女, 兄弟姐妹都是堂表親,一年也見不了兩次面,分不清楚誰算堂親,誰又是表親,還鬧過笑話。”

  一位漢字館講解員說:“有時候人們簡單地用父母來區別堂表親,比如父親的親戚都是堂親,母親的親戚都是表親,這其實有誤區。堂有‘家’的意思,意味著同根同枝,所以堂親是指父親兄弟的后人,按照過去的風俗是要生活在一起的人。表親則是指父親的姐妹及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后人,是今后不在一個大家庭裡生活的人。”

  家譜隻有“我和爸媽”

  在家譜展區,講解員會邀請參觀人制作一張自己的家譜。

  “來參觀的以小學三年級至初中二年級學生為主,半數以上的家譜最初隻寫了自己的名字和爸爸媽媽的名字。”講解員張文子認為,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親戚圈兒越來越小了。“過春節的時候會見到叔叔舅舅,平時隻去姥姥家。”一位初一學生說:“我的家就是爸爸、媽媽和我,我有親戚,但是我從來沒問過他們叫什麼。”

  另外,還有些孩子不能說出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的名字,尤其是沒有看著自己長大的老人的名字。張文子對此很有感觸地說,“小時候去奶奶家,她經常給我好吃的。但是到了館裡培訓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自己居然不知道奶奶叫什麼,心裡覺得特別不應該,趕緊給媽媽打電話問清楚了。我想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有時候寫一本家譜花不了多長時間,但是每一次落筆都發現親情是沉甸甸的。”

  不要“一代親二代了”

  參與漢字館展覽策劃的書法老師法蘇恬說:“作為獨生子女的一輩人已經逐漸成長為家庭的頂梁柱,親情關系圈也逐漸縮小到單傳直系。我們希望更多人從小有家的意識,這也是設計家譜展區的目的。如果不知道奶奶或者舅舅的名字怎麼寫,打個電話,也是一次溝通的機會。”

  親屬稱謂,作為民俗的一部分,正在淡化,甚至有人說出了“一代親,二代了”的預言。法蘇恬說:“這應該納入中華文明禮儀教育,將民俗稱謂弄准確並代代傳承下去。這些教育,學校很難完成,需要家長肩負起責任。無論走到哪兒,家都跟著你。家風家傳是一條無形中的紐帶,有助於培養每個人的品格。”

  “有一個孩子的家譜寫了滿滿當當一大頁,感動了我們所有人。后來孩子說,是爺爺從小教給他家裡親戚的名字怎麼寫。他也會固定時間打電話問候長輩。孩子親口說出‘親戚不是逢年過節伸手拿紅包這麼簡單。大家有事兒都會互相幫忙。要知道感恩!’這就是一種家風的傳承。”法蘇恬說,隨著兩孩政策的放開,親戚稱謂消失的速度會逐漸減緩,今后,會考慮在館內增加家族故事的發掘,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家,重視家。(劉冕)

(責編:王藝錠、黃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