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一個勺子》:觸碰現實非碰一鼻子灰?

2015年12月14日08:55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一個勺子》:觸碰現實非碰一鼻子灰?

  最近,在《火星救援》《007:幽靈黨》《飢餓游戲:嘲笑鳥(下)》《我的少女時代》一堆用宏大場面、震撼視聽、明星效應、熱門話題強力吸引觀眾注意力的商業片之中,用現實主義、黑色幽默作標簽的國產電影《一個勺子》顯得煢煢孑立。

  這部由演員陳建斌初執導筒的作品改編自中篇小說《奔跑的月光》,因獲得第51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晉導演兩項大獎而受到各界關注。片名裡的“勺子”,在西北方言裡是“傻子”的意思。《一個勺子》就圍繞著一個傻子展開劇情:西北農民拉條子被一個傻子纏上。他拼命甩掉傻子,卻在與其相處過程中產生了感情,轉而幫傻子尋找家人。傻子被人冒領,假冒的“家屬”又紛至沓來。被人嫌棄的傻子忽然成了香餑餑,自己的善舉在別人眼中成了唯利是圖,拉條子想不明白。他不停向周圍人追問,結果自己也變成了別人想甩掉的傻子……

  黃土坡,白雪地,人們臉上的高原紅,“悄悄”“勺子”等帶有喜感的方言,這些質朴到有些“土得掉渣”的元素構成了我對《一個勺子》的第一印象。影片採取極簡風格,沒有花哨技巧和故弄玄虛的結構,隻有生活化的表演、通俗易懂的鄉音土調、富有泥土氣息的影像呈現,以及為突出紀實色彩、使用手持攝影而有些搖搖晃晃的鏡頭語言。宛如一碗粗?的糙米飯,讓吃慣糖分高、做工精的商業片“蛋糕”的欣賞者初嘗之下有點硌牙。然而,創作者的智慧就是如此地不顯山露水。他們在看似平淡的劇情之下精密布局,在表面荒誕的喜劇形式之中小心計算,一步步引領觀眾內觀自己,思索人生,審視人性,探討全民逐利時代社會價值觀被扭曲的嚴峻課題。

  近年來,隨著電影產業化逐漸深化,創作觀念不斷嬗變,曾在中國電影史上影響深遠的現實主義傳統被弱化,懸浮於社會現實之上、不接地氣的偽現實主義越來越多,而在藝術上有所建樹又能在市場上產生一定影響的現實主義作品卻是鳳毛麟角。在這種背景下,《一個勺子》的創作者敢於直面現實、叩問心靈、針砭時弊的藝術精神值得褒獎。然而,電影作為藝術、媒介、工業的綜合體,具有意識形態、審美形態、消費娛樂等多種功能,這決定了其作為文化現象的復雜性。因此,評價一部電影,不能隻看藝術價值,還要結合社會價值、經濟效益等多方因素。從社會價值的角度來講,《一個勺子》讓人在觀看過程中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可謂關於社會現實的“恐怖片”——在影片呈現的社會圖景中,由於經濟規范、法律制度不健全,道德倫理失范,拉條子這樣善良的老實人在艱難困苦、人心險惡的現實面前脆弱無助,以致在故事最后,隻得用殺掉弱小的羊羔、戴上傻子的帽子的方式,來表達對這個世界的徹底絕望。很多觀眾跟我有同感,翻看豆瓣的評論,皆是“老實人=傻子”“人善人愚就永被人欺”“世上隻有兩種人:傻子和騙子”之類的話語,滿眼負能量。甚至有觀眾寫道:“坐在影廳中,猶如坐在曠野的寒冬,大片的雪花被嘶吼的北風卷起,抽打著軟嫩的臉龐,生疼生疼!”

  《一個勺子》並不是特例。在為數不多的幾部國產現實主義影片中,演繹世間險惡的多,表現人生美好的少,挖掘社會陰暗面的多,展現和諧美好景象的少。有的影片甚至從頭到尾都被負能量籠罩,人人都自私,家庭沒溫暖,愛情淨猜忌,社會很暴力,人生真無奈。創作者將貧窮飢餓、愚昧無知、人情冷漠、背叛欺騙等社會傷痛直截了當地展現在觀眾眼前,不探討這些問題的形成原因和改進辦法,對這些負面信息進行正面引導,隻會讓觀眾看后心灰意冷、消極焦慮,甚至開始懷疑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讓人不禁要問,電影觸碰現實,非要碰一鼻子灰嗎?

  新聞傳播領域,有專門就“負面新聞對大眾心理產生消極影響”的研究。我認為,這同樣適用於電影的傳播。過於殘酷的故事將損傷人們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敏銳體察,對大眾心理健康,甚至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構建都是一種傷害。正所謂文化化人,藝術養心,電影創作應該讓人感覺到世界的善意和溫暖。更何況,在當下的社會環境裡,大眾的審美取向已發生深刻變化,人們更期待在藝術享受中放鬆心情、減緩壓力、陶冶情操,進而獲得人生智慧、情感慰藉和精神啟迪。

  那麼,現實主義電影究竟該如何創作,才能獲得主流觀眾的認可?作為一種藝術觀念,現實主義關涉到電影功能屬性的定位。在現實主義指導下創作的電影作品,不只是為大眾提供娛樂消遣、藝術享受的工具,更應成為藝術家觀照現實生活、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現實世界裡存在著貧窮、災難、罪惡、丑陋,現實主義電影要觀照現實,就可能讓觀者產生憤怒、驚恐、悲傷、絕望的情緒。但是,用實錄精神進行創作,對現實不掩飾、不美化,只是現實主義作品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如何在展現現實的基礎上,激發人們的思考,解答社會的困惑,疏導公眾的情緒,引領價值觀的建設,進而在普羅大眾心中形成一種內在力量,對現實社會的改造和構建產生積極作用,這才是現實主義創作的更高境界。現實生活如小溪流水般,有時急有時緩,大部分時間是平穩的。塵土飛揚、藏污納垢的人和事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時候是溫暖和煦的平淡日子和充滿人情味的人際交往。所以,電影創作應該善於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常態美,挖掘親情、友情、愛情那些看似波瀾不驚的情感中蘊藏的寶貴財富,這才是觀眾在現實主義影片裡更希望看到的內容。(李蕾)

(責編:王藝錠、陳苑)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