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申城"之名源於"羋月初戀"春申君?待進一步探究

2015年12月14日09:33    來源:解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申城"之名源於"羋月初戀"春申君?待進一步探究

“申城”之名源於

  春申君黃歇當年的足跡幾乎遍及我國華東和華中地區,他因此也被這些地方的居民廣泛紀念。

  問: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羋月傳》給了我們這些“90后”復習歷史知識的機會。劇中戲說了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與羋月的一段感情史,盡管已經被很多學者否定,但黃歇作為真實的歷史人物,還是給后人留下了不少故事和傳說。上海的黃浦江,又名春申江,聽老人們說,就是為了紀念這位戰國君子。而且,上海的簡稱“申”,也正是來源於“春申君”的封號。請問,這位“羋月的初戀情人”,真的跟上海有如此深的淵源嗎? (影視迷 朱小姐)

  民間說法

  莘庄唐老伯:莘庄鎮南面、春申橋西側,原有一座春申廟,廟內供奉的便是春申君黃歇。春申廟初建於宋,清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屢有增建、重修。1958年,因拓建滬閔路拆除。此外,現在鬆江區新橋鎮上,還有一個春申村,相傳那裡就是黃歇當年開鑿春申江的“指揮所”。

  黃渡沈阿姨:我們嘉定區黃渡鎮鎮名的由來,便是“黃歇在此渡江”的意思。相傳當年黃歇受命率軍攻打秦國,在此渡江。直到現在,黃渡居民還有元宵節比賽喝黃酒,紀念黃歇的習俗。

  權威解答

  春申君黃歇主持開鑿了春申江,后春申江沿革成為黃浦江,依江而建的上海簡稱“申”的說法,目前已被廣泛傳播和認同,成為一種主流觀點。不過,細考歷史,相關傳說有不少存疑之處。目前,包括黃歇出生地、主要活動地的河南、湖北、安徽,以及江蘇、上海等地的學者和專家,對上海簡稱“申”源於春申君開鑿黃浦江一說,確有不同意見。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不妨從黃歇和黃浦江各自的“身世”說起。

  先揚后抑

  春申君黃歇的一生

  后人研究黃歇,目前可以參考的材料並不多,主要包括《史記·春申君列傳》 等20篇左右的史稿﹔其中有互為印証的,也有相互抵觸的,且其中相當一部分篇幅很小。學界較為統一的觀點是,黃歇生於公元前314年,死於公元前238年,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

  黃歇年輕時因頗具學識和人脈,得到了楚國最高統治者頃襄王的賞識。公元前298年,秦國出兵楚國,戰爭一直延續了20余年。至公元前272年,岌岌可危的楚國派出42歲的黃歇擔任“和談大使”,出使秦國。才華橫溢的黃歇不辱使命,說服了具有戰爭優勢的秦王與楚國締結盟約。不過,作為代價,黃歇與楚國太子熊完隨后成為人質,在秦國一住近十年。

  公元前262年,52歲的黃歇成功幫助熊完從秦國返回楚國,並繼承了王位,成為楚考烈王。這位考烈王沒有虧待黃歇,立即任命他為“令尹”(春秋戰國時期的最高官銜),並封其為“春申君”,賜淮北12縣為封地。

  需要指出的是,“淮北12縣”,大約是現今河南省南陽、信陽一帶。此前,這裡曾有一個小國名為“申”。封“春申君”的含義,表示執掌“欣欣向榮的申”。現在,河南當地仍有信陽是“小申城”,上海是“大申城”的說法。

  公元前247年,67歲的黃歇向考烈王進言,淮北12縣離齊國太近,應該劃歸軍政一體的地方行政管轄,不便作為封地。考烈王採納了他的意見,並把江東封給了黃歇。這個“江東”,是指長江從現今江蘇南京至安徽蕪湖段以東的地區。史載,黃歇在江東重建了吳國故都,並以其為根據地,展開自己的活動。吳國故都,即現在的江蘇蘇州。

  隨后,黃歇及其族人在江東吳地一帶開展經營,以此為基地疏通河道,興修水利,改造糧田,使長江三角洲地區得到良好的開發治理,受到當地人民和后世的敬仰。

  晚年的黃歇,據《史記》和《戰國策》記載,由於猜測楚考烈王沒有生育能力,他竟然把懷有自己骨肉的一名趙國女子設計獻給了楚王,並使之成為王后,其子被立為太子。然而,公元前238年,在為病逝的考烈王奔喪途中,黃歇被這名趙國女子的哥哥所殺。不過,也有史書記載,黃歇是被隨后繼承王位的楚幽王(即黃歇的親生兒子)所殺。由此看來,《羋月傳》 中杜撰的一段“緋聞”,跟歷史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母親河黃浦江

  是黃歇開鑿的嗎

  據 《上海地名志·自然地理實體地名》記載,黃浦江位於上海市中部,貫穿上海市,下游將上海市區分為浦西與浦東兩大部分,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黃浦江發源於上海西部澱山湖口澱峰,其上游分段為攔路港、泖河、斜塘、橫潦涇、豎潦涇,至鬆江米市渡以下始稱黃浦江。

  “黃浦江”名稱最早於南宋時期出現記載,曾名黃浦塘、黃浦港、黃浦、大黃浦。清代始稱黃浦江,別名黃龍浦、黃歇浦、春申浦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地名志》 關於黃浦江的敘述中,有這樣一句話:“黃歇浦、春申浦等名稱,皆因后人附會黃浦江是戰國時春申君黃歇開鑿的而得名。”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傅林祥介紹,上海處於我國長江中下游的沖積平原,其現在的地貌與水系形態,形成於距今1000到600年前,這與2200多年前黃歇所生活的戰國時代已有很大不同。黃歇時期的上海,大約以今鬆江和青浦為限,再向東便是大海。因此,如果說現在的黃浦江是春申君主持開鑿的,肯定不符合歷史。

  傅林祥教授進一步指出,別說是當代的一些學術研究對上海簡稱“申”與春申君是否有關存在爭議,歷史上相當一部分書籍和文章,也有類似的情況。不過,綜合研究這些史料可以發現,其普遍存在兩個特點,一是幾乎所有文字中都有“相傳”或“傳說”的前綴﹔二是這些記載從明代以后開始大量出現。傅教授認為,根據歷史學的治學特點,既然使用了“相傳”或“傳說”等字眼,說明那“只是個傳說”,真實性存疑。

  那麼,明代似乎成了輿論的分水嶺。這其中或許也有原因。

  據記載,上海的兩條大河——黃浦江與吳淞江(即蘇州河),在歷史上曾出現過先以吳淞江為主、黃浦江為輔,后以黃浦江為主、吳淞江為輔的重要轉變。這一轉變的歷史節點,即發生於明代。史料記載,永樂年間,官至尚書的夏原吉奉命治理長期困擾蘇州、鬆江(今上海)百姓的江河水系。經過兩年的努力,夏原吉一舉解決了太湖和長江下游流域的河道疏通等一系列問題,並完成了對黃浦江全流域的疏通和擴容,使之成為上海第一大河流。直到今天,史學界和水利部門,一致公認上海黃浦江現今的面貌,出自明代夏原吉之手。

  而巧合的是,除了春申君開鑿黃浦江的傳說以外,上海本地還有另一個傳說: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有唐姓鄉紳獻出上海縣城北門外的土地建造“申侯祠”,假借“春申理水”的傳說頌揚夏原吉治水的政績。從那時起,春申君開鑿黃浦江的傳說,逐漸在上海流傳開來。

  上述傳說,一定程度上與傅林祥教授的發現互為印証。不過,由於其也是傳說,因此不能簡單地認定為史實。

  “600年的謬誤”

  有待進一步探究

  一方面,春申君黃歇晚年時期曾以蘇州為中心,在其周邊地區廣泛開港鑿江是史實﹔另一方面,黃浦江因年代原因不可能由黃歇開鑿也是鐵証﹔ 再一方面,蘇州、上海等地民間供奉黃歇為尊者,並以“申”作為上海簡稱,也是客觀事實。這其中有史實與傳說的交匯,也有后人飲水思源的善意。民間說法中的莘庄春申廟、鬆江春申村,都確有所在,但春申村系黃歇的鑿江“指揮所”,以及黃歇曾在黃渡渡江戰秦軍等說法,則缺乏史料記載,且從時空角度而言,當為失實。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以黃歇為代表的春秋戰國時期吳越之地的統治與管理者,在自然環境治理方面的功績,無可爭議地被后世廣泛認可和傳揚。

  而從明代以后,廣泛出現春申君鑿江創申城的傳說,究竟是延續了600年的浪漫謬誤,還是將有尚未被發現的史料進一步佐証,則有待學者們的繼續研究了。(本報記者 馬鬆)

(責編:王藝錠、陳苑)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