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著名主持人、資深新聞評論員白岩鬆推出新書《白說》。新書封面上有段話:“我沒開微博,也沒用微信。隻能確定這本書裡所有的話,都是我說的。”事實上,網上流傳著不少署名為“白岩鬆”的言論甚至語錄,而白岩鬆本人早在2013年就曾鑒定過這些語句,稱絕大多數不是自己說的。除了白岩鬆,借莫言、韓寒、李開復等人之口的偽名人名言並非少數。“假語錄滿天飛”,很多名人名言被杜撰、篡改后在網上流行。
盡管此前白岩鬆多次澄清,但互聯網上關於白岩鬆的名言依然汗牛充棟。類似的當然也包括莫言、韓寒、李天復、馬雲等人。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眼球”傳播幾近泛濫的時代,相較於“內容為王”時代的最大不同在於,“眼球”時代特別講究包裝賣點,就像今天我們接觸的許多微信,是否點贊或者點開,往往只是基於旁邊小圖片和一句字數極為有限的標題。
網上偽名人名言滿天飛的背后,本質上仍舊是名人名言統領話語權的折射。同樣的話,出自普通群眾還是名人往往有天壤之別。更深層次的因素則在於,社會對這類心靈雞湯式的名言有著“天量”需求。事實上,大多數閱讀者並不真正在乎名言出處是否真實,這類名言之所以得以大量轉發,根本一點在於心靈雞湯的天然正確內涵對任何人具有“無害”性。
比如,在微信風生水起的時代,心靈雞湯式微信已經在悄無聲息中實現了社會角色功能的角色代入。雖然微信起初定位為私密空間,但技術發展並未真正有效捍衛這種私密初衷。一般人發微信,表面只是信息共享,實際心底越來越有種渴望被點贊與被轉發的沖動,似乎唯此才能証明自己在“微友”中的存在價值。正因如此,見人而非見“信”點贊轉發現象愈來愈普遍。加之,隨著“領導”加入微信圈,微信的傳統定位在權力面前顯得束手無策,越來越多的“微友”不敢再在微信中肆無忌憚地大晒工作、學習特別是業余生活,“言多必失”對國人的教訓尤為深刻。相比之下,“無害”化的心靈雞湯無論轉發還是點贊,越來越具有對友情和權力尊重的現實意義。當心靈雞湯需求量越來越大時,不可能總是炒冷飯,如是你添一言我加一醋的心靈雞湯濫竽充數自然再正常不過,而為了博取更多“眼球”,名人代言便成為更加便利的選擇。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商家借此贏利的企圖。
面對心靈雞湯市場如此“爆發式”增長時,我們真正應該反思的或是,這些心靈雞湯真就是“無害”的嗎?社會到底需要這麼多的心靈雞湯嗎?
無法梳理心靈雞湯誕生的源頭,心靈雞湯也並非毫無意義,但當心靈雞湯布滿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時,心靈雞湯的激勵意義要麼因為太過平凡要麼因為有違事實或規律而貶值。況且,過去我們曾有過一些刻意人為制造名人故事式心靈雞湯的惡例。
心靈雞湯畢竟只是心靈的一絲慰藉,而能否激勵一個人努力向上,最終取決於一個人對現實的認知和准確判斷。摒棄現實而樂於心靈雞湯式撫慰,這無異於對心靈的麻醉。至少在目前看來,對公眾而言,認清眼前現實並學會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或許這比沉浸在心靈雞湯式名言的虛幻美景中更為重要。(禾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