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深埋於南京明城牆畔千年的大報恩寺遺址,在千年后的陽光中,重現輝煌。
這座命運多舛的遺址公園,歷經十年終現初貌,而其中最受世人關注、曾被譽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觀”的大報恩寺琉璃塔,也在遺址上方作為保護建筑“重獲新生”。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出現在當天的開園儀式上。五年前,他曾以個人名義向中華慈善總會和南京市政府捐款10億元人民幣,專門用於南京市金陵大報恩寺重建項目。
從大報恩寺的“前世今生”來看,一直與“皇家”脫不開關系,從吳太祖孫權、梁武帝、宋真宗到明永樂、宣德皇帝,其中永樂帝更是以“宮闕規制”建造了大報恩塔寺,規模空前,被譽為“皇家佛堂”。
2008年,在該遺址處發現了其前身長干寺地宮,在這座保存千年而未被破壞的地宮中,出土了“七寶阿育王塔”等一大批國家級文物與佛教聖物﹔2010年,從阿育王塔中,又盛世重光了佛門至寶“佛頂真骨”“感應舍利”“諸聖舍利”。大報恩寺遺址也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稱之為“規格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寺廟遺址”,並被評為“2010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遺址的發現,讓大報恩寺琉璃塔的重建計劃被徹底否決。據參與了整個遺址公園設計規劃的東南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所所長陳薇教授介紹,“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最小干預、原真性與可識別的原則,因重建琉璃塔荷載大,必須開挖基礎,勢必造成對千年地宮的破壞﹔同時按照文物保護可識別原則,即使原址重建新塔,也不能再做琉璃塔,否則將會造成歷史信息混亂。”
所以,雖然人們期待著一座在歷史上曾流光溢彩的琉璃塔重現人間,但遺憾的是,現在矗立在原址上方的,是一座與原塔形似而神非的“現代建筑”。(記者 申冉)
陳薇告訴記者,該建筑採用四組鋼管斜梁跨越遺址上空,地梁落腳點位於原來塔基遺址的外側,既減少對遺址的擾動,又起到保護地宮的作用。不過為了傳承歷史記憶,最終還是將保護建筑做成了輕質的九層塔,其規模、形制、長細比與原塔近似,並定名為‘大報恩塔’”。
盡管如此,塔下的大報恩寺遺址依然是最有價值的觀賞之處,在大部分由透明鋼化玻璃覆蓋的地面以下,600年前的香水河、香水河橋、永樂碑、宣德碑、御道、三大殿遺址、油庫遺址、畫廊遺址等順列清晰,令人可以一目了然千年之前的“皇家寺廟”的龐大規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