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是國家大劇院開幕八周年的日子。上午8點,大劇院北門口就排起了長龍,一年一度的“公眾開放日藝術節”在這裡舉行,近萬名觀眾來到國家大劇院感受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在國家大劇院的藝術空間,藝術家們唱起了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冰山上的來客》和《阿依達》的選段﹔年過八旬的著名歌唱家劉秉義、胡寶善、姜嘉鏘等與觀眾共同分享國家大劇院八年的藝術成就﹔喜劇藝術家陳佩斯父子帶領自己的團隊為觀眾展示喜劇《鬧洞房》的排練﹔歌唱家戴玉強與觀眾共同演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整個大劇院成了歡樂的海洋。
現場:
無處不歡歌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上午來到國家大劇院,上午9點,“公眾開放日藝術節”正式開啟。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的選段首先在大劇院銅門前唱響,靜謐的劇院瞬間蘇醒,歌劇、交響、民樂、京劇、舞蹈、話劇、合唱紛紛上演,各種藝術門類爭相斗妍,觀眾目之所至、耳之所聽、手之所及,皆為藝術。
在二樓戲劇場門前,巨大的一桌兩椅背景下,北方昆劇院的昆曲演員唱起了《思凡》、《游園驚夢》等昆曲名段﹔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打擊樂首席劉恆在咖啡廳的觀眾中間敲起了節奏強烈的非洲鼓﹔在具有歌劇《阿依達》形象特征的巨大金象前,一隊士兵走入觀眾中間唱起了“凱旋”場景的合唱,著名歌唱家戴玉強突然出現唱起了詠嘆調《聖潔的阿依達》,贏得了觀眾的歡呼。
在資料中心,著名老歌唱家劉秉義唱起了《喀秋莎》,歌聲直入觀眾心田﹔在巨大的天山布景下,歌劇《冰山上的來客》中的“阿米爾”和“古蘭丹姆”唱起愛情的詠嘆﹔在戲劇場,陳佩斯和陳大愚父子指導演員排練喜劇《鬧洞房》的片段,陳佩斯說:“在國外很多戲劇的排練都在市民的關注下進行,得到觀眾的關注戲劇才能火。我們跟在座的觀眾是魚和水的關系,今天來這裡我算掉到魚缸裡了。”陳佩斯父子對演員要求十分嚴格,舞台上的排練充滿了歡聲笑語。在新聞發布廳,《走進歌劇——台前幕后的擂台賽》吸引了不少觀眾,他們在戴玉強等歌唱家的帶動下引吭高歌。在小劇場,舞劇《馬可·波羅》的排練也在進行,觀眾看到舞蹈演員們的艱苦努力。大劇院的八大展覽也分布在各個展廳,展現著大劇院八年的成就和年畫家眼中的大劇院。國家大劇院成為藝術的海洋。
觀眾:
大劇院把我帶進藝術的園地
參加這次活動的觀眾來自各行各業。西長安街居民李文芳說:“自從國家大劇院開業,我們這些住在附近的市民經常來這裡,街道合唱團在國家大劇院參加過多次演出。以前以為國家大劇院是一個高大上的地方,后來逐漸接近國家大劇院,覺得非常親民。經常來國家大劇院,我們的文化生活都有了很大提升。我現在是大劇院的會員,經常來這裡參加活動,同時每年也會看一些演出,感到生活很充實。今天這樣的公眾開放日活動,更是能讓更多的觀眾走近大劇院。”
友誼醫院的醫生楊迅是第一次參加國家大劇院的公眾開放日藝術節的活動,她說:“我一年來大劇院看三四次演出,主要是來看話劇和歌劇。以前以為大劇院是一個特別陽春白雪的地方,在大劇院開業八周年的日子裡,能夠有這麼多的觀眾來到大劇院,與大劇院親密接觸,我想,這樣的活動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大劇院,接受藝術的熏陶。在這個活動中,觀眾可以各取所需,感受不同文化的營養,希望以后能夠讓更多的普通百姓走近大劇院,感受文化的熏陶。”
藝術家和主辦者:
不同的開放日不同的展現
國家大劇院副院長王爭鳴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說:“國家大劇院每年12月22日都舉辦‘公眾開放日藝術節’,年年舉辦各有不同,都是展示一年來大劇院的藝術成就。我們還在四個劇場展現演出活動,在資料中心等地一些藝術家還和觀眾互動,公共空間則有60余場演出活動。今年是大劇院開業第八年,我們還特別安排了與‘8’有關的活動,開設八個展覽,沙龍活動邀請年過八旬的老藝術家與觀眾互動交流。公眾開放日的活動贏得了觀眾的喜愛,萬張觀摩票送到英雄模范、勞動模范、道德模范、社區居民、醫護工作者、在京部隊、大中院校師生、地鐵公交司機、出租車司機、首都志願者等北京各界群眾手中。通過觀眾的參與,使得未來有更多觀眾走進劇院。”
老歌唱家劉秉義說:“我在2007年大劇院還沒正式營業時就登上了大劇院的舞台參加試驗演出,八年來,我感受到大劇院為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質,為藝術普及作出了很大成就,很多著名藝術家都到大劇院來演出,高水准的藝術在大劇院展現,這裡體現了人民性和最高藝術殿堂的藝術性,二者的結合讓我們感慨。”
歌唱家胡寶善認為,大劇院八年來傳達的是正能量,為觀眾提供的是高水准的藝術,這一點的堅持是非常可貴的。歌唱家姜嘉鏘認為,大劇院將世界各國的藝術家邀請來演出,使各國高水准的藝術在這裡得到展現,特別有意義。顯示了最高藝術殿堂的特點,也受到各國藝術家和中國觀眾的喜愛。現在很多藝術家都願意到這裡來演出,說明大劇院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這是十分可喜的。希望大劇院未來發展更好。(倫兵 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