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華陰老腔藝人現狀:演出僅夠糊口 不演出時下地干活

2015年12月25日08:17    來源:三秦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華陰老腔藝人現狀:演出僅夠糊口 不演出時下地干活

  在綜藝節目《中國之星》上,歌手譚維維與華陰老腔藝人混搭的一曲《給你一點顏色》瞬間驚艷全場,那近乎原始、蒼涼悲壯、粗獷豪放的“遠古之音”震撼了所有觀眾。這五位老腔藝人是誰?老腔與搖滾有著怎樣的緣分?那搶眼球的“砸板凳”是在怎樣的機緣下產生的?帶著諸多問題記者赴華陰市雙泉村進行了採訪。

  關於譚維維身后的老腔藝人

  一曲《給你一點顏色》,蒼涼原生態的華陰老腔與現代搖滾的融合不僅讓人熱血沸騰,人們更好奇的是譚維維身后手持月琴、二胡,還有獨特的“打擊樂器”長板凳,著裝鮮艷,聲音渾厚的五位老藝人。

  舞台上的他們是搶眼的演員,而生活中的他們是地道的農民。來到雙泉村后讓記者頗感意外,華陰老腔早已享譽全國,甚至還遠渡重洋,到國外演出過,可這些老藝人的家在村裡一點都不顯眼,很普通,有的家境看上去甚至很貧寒。他們說,演出掙不了多少錢,也就是養家糊口,所以不演出的時候就會到地裡干農活。

  懷抱月琴,配合表演進行演唱的是68歲的張喜民。他生於華陰老腔的張氏家族,典型的關中漢子,家裡的牆壁上貼滿了各種演出的劇照與合影。“生旦淨末丑”在老腔這個劇種裡是一樣不缺,隻不過,這五種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擔綱。因此,主唱的嗓音天賦就尤為重要。採訪時,張喜民隨口就唱了一段《人面桃花》,又表演了一段表情戲,大笑、奸笑、冷笑……生動而豐富。回憶起當年學唱老腔的往事,張喜民說,“當時家裡條件不好,想多學門技藝,多個糊口的營生。老腔又是家傳的,那時候根本不知道啥叫傳承,只是到了農閑的時候就跟著父親唱,到了我這一代大概是第10代了。”如今,張喜民還保留有幾十本老腔劇本。這些劇本被裹進包袱,放在電視機下的一個櫃子中,很少拿出來。

  62歲的張拾民在老腔戲班裡擔任的是梆子和鐘鈴。他說,“我早先是跟著二哥(張喜民)學月琴、學唱腔的,但因為聲帶不行,后來才改當了‘后槽’,主要是操作梆子和鐘鈴。”說到這裡,華陰老腔保護中心主任黨安華表示:“后槽其實是挺難學的,兩手同時操作兩種樂器,一心二用,初學者要下苦功夫。其實,除了老腔,張拾民還是一位雕刻皮影的高手。”

  今年67歲的張四季從小也是學彈唱的,同樣是因為在聲音上缺少天賦,后來跟著父親學“后槽”,如今在戲班裡主要負責打長板——用驚堂木敲擊板凳打節奏。63歲的劉西倉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就跟著老腔藝人“白毛”王振中學老腔,最擅長板胡演奏,如今在戲班裡負責板胡。而?玉堤則是在戲班裡負責低音二胡的。

  關於老腔與搖滾的第一次“邂逅”

  “土氣”的華陰老腔和“時尚”的現代搖滾,民樂和搖滾樂的結合似乎讓人們看到了無限的可能性。崔健說華陰老腔是幾百年前的搖滾樂。有評論家說,從老腔剛直高亢、磅礡豪邁的唱法來講,還真有點“硬搖滾”或“重金屬”的范兒。然而,《給你一點顏色》卻不是老腔與搖滾的第一次合作。

  採訪時,張喜民告訴記者,去年的時候他就曾受崔健邀請談過合作的事情。“當時,崔健把我們找過去,說想合作,一同來演唱《一無所有》,我當時就答應了,但是后來也不知道是哪出了問題,最后沒有和崔健合作成。今年五月,我們又和黑撒樂隊在綜藝節目《造夢者》中合作過老腔搖滾版的《一無所有》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演唱《一無所有》的時候,感覺有點是各唱各的,不過歌曲“山丹丹”的合作還是比較成功的,有了融合感。”

  與崔健的失之交臂,與黑撒樂隊的牛刀小試,其實,已經種下了華陰老腔和搖滾樂相結合的種子。談及這一次和譚維維的合作,張喜民回憶到,“我們的表演比較自由,剛一開始合作的時候,雙方都沒有找到對方的節奏。我起初唱了一小段老腔,譚維維一聽就覺得特別好,就跟我說要分成幾段加進去,因為要融入到她的歌曲之中。”

  譚維維與華陰老腔的合作收獲了成功,張喜民告訴記者,對於和搖滾樂的這次碰撞,“我覺得挺好的,搖滾樂很激烈,老腔本身也很激烈,所以我覺得能碰撞出火花。”同時,張喜民還透露,最近他們還參與了綜藝節目《天天向上》的錄制,這次,華陰老腔兄弟要與其他天團進行一場PK。

  關於老腔中“板凳”的由來

  從話劇《白鹿原》到電影《白鹿原》,華陰老腔的演出中,一人突然站起來,和著曲調,狠狠敲打板凳的畫面最讓人們印象深刻。在與譚維維的演出中,老藝人張四季一手持著驚堂木,一手持著長板凳,用驚堂木猛烈敲擊板凳,發出節奏鮮明、聲音清脆的巨響讓觀眾驚嘆。連劉歡都按捺不住,上前進行了嘗試。盡管老腔有著千年的歷史,但“板凳”這一元素卻是近幾年才加入的。

  說到“板凳”的由來,網上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最早的老腔是船工敲擊木質船槳,但是搬到舞台上后,不可能再用船槳,而木頭條凳是陝西人家家必備的,所以就用板凳替代了船槳,成為了華陰老腔中一種奇特的樂器。

  不過,華陰老腔保護中心主任黨安華卻否認了這種說法,他說,“現在這個老腔戲班大約是在2001年組建的。在一次,我看到老腔藝人們坐在現代感十足的椅子上進行排練,當時就感覺特別的格格不入,他們坐在那裡也很不舒服。我就說,你們明天帶自己家的板凳來排練吧。結果,第二天老腔藝人們果然都帶來了自家的板凳,長的、短的、高的、矮的,雖然大小不同,形態各異,但卻沒了那種與老腔的隔閡感。當時,也有人說,自家拿的板凳太難看了,但我覺得那是一種大美。”

  至於說到為何會選擇敲擊板凳,那卻是一次偶然。黨安華說,“張四季脾氣很倔,他在排練的時候總是不聽安排,要按照自己的動作來。我不讓,有一次他撂挑子不干了,我當時氣得一腳踹倒一條長凳,但過后卻給了我一個動作靈感。”於是,也就誕生了張四季砸板凳的動作,說起來,張四季還是砸板凳的“第一人”。

  關於老腔藝人的傳承

  雖然華陰老腔是時下最火熱的話題,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卻一直面臨著難以傳承的問題。黨安華坦言:“年輕傳承人少嚴重制約著老腔發展,亟須新鮮血液加入。”雖然華陰老腔保護中心每年都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也有幾位中學生表示想學,但是學了十幾天就放棄了。“興趣和熱情才是學好老腔的決定因素,沒有興趣,永遠學不好。”

  談及華陰老腔的傳承,張喜民顯得很無奈。他說,2009年和2014年的時候,華陰老腔保護中心曾先后辦過兩期學習班,2009年那次有27個學員,2014年那次有54個學員,現在也隻剩下30多人了。而且,雖說是新學員,但卻都是‘大’學生。”張喜民很感慨,兩次學習班中最小的學員46歲,最大的學員55歲,這讓他非常擔憂。“即便是來學老腔的人也堅持不了多久。華陰老腔一板一眼,沒個三五年是學不了多少東西的,但有些學員急於求成,學點皮毛、學點折子戲就想著出去掙錢,對於老腔的掌握隻能浮於表面。而另一方面,老腔表演很難帶來特別大的經濟收入,別看現在很火,但演出收入並沒有你們想象中得多,所以學老腔的人就更少了。”

  “隻要有人願學,我就會盡量地給教。老腔這個戲種已經在我們張家傳了不知道多少年了,不能在我手裡斷了。”張喜民對記者這樣說道。但是,張喜民的兒子卻沒有一個學他的手藝。除了開門收徒之外,張喜民還強迫孫子張猛跟著他學老腔。“每次張猛放假回家,哪怕不吃飯,不睡覺,我隻要看到他都會讓他先給我唱上一段,即便現在是在外地上大學,我也會要求他利用課余時間唱,我希望把老腔這門藝術傳授給他。”

  (本報記者王嬌莉)

(責編:陳燦、陳苑)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