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挂有乾隆御筆親題匾額的禹王亭博物館正門。 程吉童 攝
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大禹,治水13載“三過家門而不入”,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科學創新的大禹精神,一直為后人稱頌。29日,中新網記者追隨大禹千古盛名,探訪聳立在一處龍山文化遺址上的禹王亭。
“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大禹曾在這裡指揮民眾治理水災。水災之后百姓安居樂業,人丁興旺。為了感念其恩,后世在這裡修建廟堂用以憑吊,並將這裡更名為禹城。”山東省禹城市禹王亭博物館館長王希濤向記者介紹。
記者發現,整座禹王亭博物館坐北朝南,東西對稱。禹王殿作為主殿處於中軸線上,東西兩側各以畫廊配殿襯托輝映,建筑整體屬於典型的明清風格。而在博物館后,便是享譽中外的禹王亭,八角飛翹,聳立於具丘山上。值得一提的是,經后來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多次考証,發現具丘山也是一處龍山文化遺址,並有大量歷史文物出土。
前來參觀的禹城市十裡望鎮柴庄村村民苑春生說,經過建國前的幾次戰亂,禹王亭損壞嚴重,隻剩下了具丘山上的幾棟二層小樓,具丘山也被狐狸、狗、獾掏挖得滿是窟窿。記者了解到,禹王亭自古代修建后,每朝每代均出資維修擴建,並在明清時達到極盛。但后來由於戰亂不斷,禹王亭最終慘遭毀壞。直到1995年,禹城市人民政府決定重修,並於1997年竣工一期工程。
王希濤告訴記者,禹王亭重建后,多次與中國先秦史學會合作,舉辦了各種歷史文化活動。“在旅游方面,自從響應國家‘三館’免費開放以來,禹王亭吸收游客每年激增,2014年更是超過了20萬人次,其中也包括來自日本、香港、澳門和台灣的考察團及商人,在傳播和弘揚大禹文化的同時,也間接為禹城市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此外,山東省禹城市大禹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尹繼明告訴記者:“為了進一步弘揚大禹文化同時宣傳禹城,大禹文化研究會編纂並陸續出版了《禹城與禹文化》專刊,從而將禹城與禹文化緊密地聯系了起來。”
據了解,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密(高)。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主。是黃帝玄孫,顓頊之孫(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6世孫)。相傳因治理黃河有功,受舜帝禪讓而繼承帝位。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涂山之會”,“鑄造九鼎”等軼事典故,是中國古代傳說中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程吉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