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請拿好3D眼鏡。”國家大劇院歌劇院入口,工作人員一手檢票,另一隻手遞上一副3D眼鏡。進場的觀眾一愣:歌劇也有3D的?
昨晚,由國家大劇院制作、以“小美人魚”故事為原型的捷克語歌劇《水仙女》首演。這不僅是這部歌劇以全劇的形式首次登陸中國,也是國家大劇院第一次將3D技術搬到歌劇舞台上,新奇而驚艷的效果,著實驚呆了小伙伴們。
序幕音樂響起,薄幕落下,隻見眼前波光粼粼,是一片深藍的海洋。一艘木質沉船靜靜躺在海底,不知在那裡沉睡了多少年,水草已在被腐蝕的甲板上安家。燈光昏暗,水草隨著音樂聲蕩漾,珊瑚向眼前探出觸角,直想讓人側頭避讓、伸手撥開……坐在觀眾席,戴上3D眼鏡,仿佛置身於海底世界,一切都觸手可及。
對大多數觀眾來說,“小美人魚”的童話故事並不陌生。而這部由作曲大師德沃夏克創作的歌劇,故事主要來源於莫特·富凱根據北歐傳說創作的童話小說《水妖》,同時吸收了童話作家安徒生的《海的女兒》,以及劇作家豪普特曼的戲劇名作《沉鐘》。“小美人魚”為了心愛的王子,甘願變啞的淒美情節,出現在許多文學名著與神話中。
故事雖然熟悉,但戴著3D眼鏡看“小美人魚”的體驗卻是第一次。“一邊聽著樂隊的演奏,一邊看水仙女一族在身邊游來游去,比看大片還過癮。”“特別是海底的泡沫飄過來的時候,讓人真想伸手去戳一下。”中場休息時,不少觀眾對這些細節津津樂道。
不過,為了配合劇情,《水仙女》的3D效果主要出現在序曲和每一幕剛開始的純音樂段落,在歌劇演員表演的段落,技術還是讓位於“聽覺”的。由於這部歌劇從未在國內完整上演,樂迷們以往隻能在音樂會上聽到《月亮頌》等知名詠嘆調。當來自阿塞拜疆的歌唱家迪娜拉·阿麗維拉飾演的水仙女,坐在鋪滿銀色月光的礁石上,對王子傾吐自己的愛戀與相思之情時,現場觀眾第一次在海底世界一般的劇場裡聽到了這首愛之詠嘆。另外,當水仙女被王子拋棄,重新回到湖邊唱起“難以捉摸的水之神力”時,淒美哀婉的音色濕潤了觀眾的眼眶。
“我要給中國觀眾帶來驚喜!”擔任本次歌劇導演的是國際著名導演、舞美設計大師烏戈·德·安納,排演期間,他一直把這句話挂在嘴邊。事實上,他做到了。
這位以想象力著稱的導演已多次加盟國家大劇院的歌劇制作,看過大劇院版《參孫與達麗拉》《游吟詩人》的觀眾,會對他天馬行空的排演風格留有深刻印象。這一次,他放棄了之前慣常採用的古典主義宏大風格,而是根據《水仙女》的劇情,打造了一個海底世界和一個與之相對的真實世界:第一幕與第三幕的場景完全設置在水下,第二幕則設置在王子的宮殿。依照烏戈的解釋,《水仙女》雖取材於童話,但也適合成人觀看,有了兩相對比的“畫風”,觀眾才更能體會水仙女“穿越”兩個世界時的新奇感受,以及她先喪失美好歌喉、后又面臨王子背叛時的痛苦。
“舞美設計的訴求不僅僅是美學上的,更應展示出獨特的力量,比如季節更替,比如生存、衰變、死亡、重生。”借助於《水仙女》,觀眾再一次參悟了烏戈的這一舞美理念。
今晚,中國女高音歌唱家周曉琳將化身“小美人魚”,演繹《水仙女》。該劇本輪演出將持續至22日。
幕后揭秘
隻花幾萬元
就搞定“3D大片”
本來,打造出3D效果的《水仙女》只是烏戈導演的一個“閃念”,而把這個“閃念”變成現實的,是國家大劇院舞台技術部的工作人員。更神奇的是,他們僅用了幾萬元的低成本,就完成了動輒上百萬元才能搞定的3D電影大片效果。
“可能很多人以為舞台上的3D效果,就是簡單地把電影院中的3D技術搬到劇院,其實根本沒有這麼簡單。”國家大劇院舞台技術部部長管建波說,“電影院裡的3D屏幕是金屬質地,不僅不透光,而且不能折疊,這在歌劇舞台完全不適用。”在歌劇表演中,除了呈現場景,更重要的是歌唱家在台上的表演,“如果幕布把舞台擋住了,就會影響歌唱家聲音的呈現﹔如果為了展現演員的表演而把幕布拉起,這個過程又會影響觀眾的觀感,而且顯得極為生硬。”
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制約,管建波提議用紗質幕布代替金屬幕布,“紗質幕布透光,如果涂上銀粉,則能達到金屬幕布的效果。”不過,到底應該涂多厚的銀粉?不得而知,隻能一遍遍試驗。為此,管建波帶領團隊前前后后折騰了兩個多月,不僅試驗了不同厚度的銀粉,還採取“人肉測試大法”,從劇院的池座,到一層樓座,再到三層最角落的座位,都讓工作人員現場體驗,保証每一個位置都能看到優質的3D效果。
直到坐在三層樓座的工作人員,透過3D眼鏡的鏡片,既能感受到序幕中扑面而來的水波,又看得清紗質幕布后由演員扮演的小青蛙,測試工作才正式結束。“不能因為有些區域的座位票價較低,就讓觀眾看一場和2D效果沒差別的歌劇啊!”管建波說。
更讓他感到高興的是,此番制作3D效果,所用成本遠比電影院的低。“電影院用的3D放映機一台要160萬元左右,租用一天也要三四萬元,一場演出需要4台放映機,如此算下來是一筆不菲的費用﹔原產美國的3D眼鏡,每副100多元,一場歌劇需要2000多個,又是一筆大開銷。”如果《水仙女》首輪這麼演下來,花費絕對超過百萬元,“這樣太浪費了!於是我們決定就用大劇院現有的幾台放映機,請技術人員把亮度、色溫,都調成符合3D效果的標准。”
如此精打細算,能打造出驚艷的3D效果?“說不緊張是不可能的,這畢竟是第一次嘗試。”管建波坦言,在最終彩排之前,他們都很緊張,直到演出前一周,看到3D特效真的與演員的表演“無縫對接”,他們一直懸著的心,才踏踏實實地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