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戲劇是把脈時代整體的工具
創作於1986年的 《暗戀桃花源》 是賴聲川最富影響力的作品之一,他把“暗戀”和“桃花源”兩個完全不搭調的故事,安排在同一個舞台上,30年間經歷多次復排。3月,上劇場迎來了“暗戀桃花源”30周年紀念活動,圖為紀念版演出,樊光耀飾演江濱柳(男)。
(上劇場供圖)
本報記者 童薇菁
擁有一個自己的專屬劇場,是多少戲劇導演一輩子的夢想。這個夢想,賴聲川去年實現了。
“在商圈裡做一個適合話劇演出的劇場,大家多少會有些驚訝。但我覺得,未來的劇場一定會回到熱鬧的地方,戲劇在觀念上會迎來一次革新。”賴聲川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21世紀的劇場不需要“膜拜”,而是“平交”———平等而坦誠地交往,在這樣的空間裡發生的觀演關系,也經歷著同樣的轉變。
去年,賴聲川執導的美國版《暗戀桃花源》出現在俄勒岡莎士比亞戲劇節上,走進海外讓賴聲川見到了戲劇的更多生態。“比方說紐約百老匯,它的目標觀眾是海外的觀光客。它很商業化,沒錯,但是它的游戲規則是非常殘酷的。每天晚上有幾十個作品同時演出,一周沒有達到60萬美金的收入,抱歉,你走人。《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不青睞,抱歉,首演你也不要演了。”即便是最商業化的話劇,也以達到一定程度的“工業精度”為最基本的前提。
今天,中國原創話劇如果前往百老匯演出,能經受住這樣的“叢林法則”嗎? 賴聲川在冷靜思考著,更勇敢地實踐著。
“現在年輕人都想當導演、編劇,沒人願做螺絲釘”
如果說劇場是一個氣場,那麼“烏鎮戲劇節”就是一個大氣場。在這裡,戲劇成為了一個進攻性很強的東西;在這裡,“夢”是不會輕易被打斷的;在這裡賴聲川見到了心目中的創作偶像彼得·布魯克。“這位90歲的英國導演帶來的《驚奇的山谷》,是我覺得2015年看到最過癮的一個作品。過癮在於它的簡朴,它的簡單的力量,它的深度。”
當被問及“去年中國戲劇領域有沒有令你關注的現象”,賴聲川坦言,如同前幾年一樣,有更多人加入戲劇工作,但仍舊沒有增加更多精彩的作品,必須看到創意匱乏的現實,“有很多人問過我,你的接班人是誰啊?我回答說,我也在等啊。”
“我很自信的一點是,30年來我從來沒有跟從過別人。”30年前有人對賴聲川說,你怎麼能把“暗戀”和“桃花源”拼在一起?這根本不符合語法。但是《暗戀桃花源》還是叫做“暗戀桃花源”,成為長演不歇的經典,成為不少高校劇社的“戲劇啟蒙”。30年后有人跟他說,你怎麼能給劇場取一個單名,而且還不是“時尚”的“尚”,但上劇場最終還是叫做“上劇場”,因為戲劇是一個動詞,是生活中的“現在進行時”。也有人向賴聲川質疑,《如夢之夢》為什麼要演8個小時那麼長,就不能壓縮一點多走幾場嗎?賴聲川回答,“我覺得《如夢之夢》就該那麼長,你要刪就別署我的名字,那不是我的戲。”
“現在年輕人都想當導演、編劇,但沒人願意做螺絲釘。那麼未來誰來擔任技術工作?導演跟誰做舞台對接?”賴聲川打了個比方,現在國內外對於“舞台監督”這個工作的定義就是不接軌的。《暗戀桃花源》最后那場戲,當江濱柳問雲之凡“這些年你有沒有想過我”時,演員情緒發生變化的點,每場可能都是不同的,舞台監督必須清晰地掌控這種變化,通過下達明確的指令,讓燈光隨著情緒很含蓄地慢慢變暗。舞台監督,那是像交響樂指揮那樣重要的人,那是一份充滿藝術感和挑戰性的工作,這中間有很大的學問。
“把戲劇當成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來做”
他是 《暗戀桃花源》《如夢之夢》的“造夢師”“表演工作坊”創始人、烏鎮戲劇節創始人之一、華人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導演……而從去年12月開始,賴聲川有了一個新的“堂號”———上劇場主人。開幕至今4個月,上劇場演出場次已近60場,保持著每周平均3至4場的頻率。而“丁乃竺會客廳:約會演技派男神金士杰”“便當時光:和賴聲川、鸚鵡史航同享午餐”等一期一會的衍生活動也格外吸睛,反響熱情。
上劇場有著不俗的票房成績,自有賴聲川本人的魅力和號召力,也有成熟的團隊在做市場運營,但最令賴聲川和他的同事們感到意外的,是來自觀眾席的一些聲音。
演后談和觀眾互動環節,往往能最直接地反映觀眾的需求與期待。在上劇場裡的高頻提問,一類是向“賴老師”傾訴自己對話劇的喜愛,對某部作品的喜愛,但是沒有“問題”;一類是活躍在大學話劇社團裡的文藝骨干,希望賴聲川能親臨劇社做指導顧問,也有很多千裡迢迢來上海看戲的年輕人向賴聲川發出邀約,希望劇團能夠到上海以外的城市多走走;還有一類,是話劇表演或舞台相關專業的畢業生的困惑,希望賴聲川能為他們的就業之路指點迷津。
這些看起來有些“擦邊”的問題,卻是目前階段的中國話劇市場需要首要解決的。比如,演出市場的供需不平衡、戲劇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不對口、“小眾”的話劇迷們也渴望找到表達的途徑,展現的舞台。
“戲劇,就是對時代整體把脈的一種工具。”賴聲川說。
“多少年來,我一直希望有自己的劇場,直到2015年年底才能如願。有了自己的劇場,責任也就更多了,”賴聲川說做戲劇一定要有使命感,喜歡交響樂的人會聽一輩子,喜歡戲劇的人會看一輩子,它是消遣,是娛樂,卻也不是,它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文化現象。這意味著要把戲劇當成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來做,那種心願一定是宏大的,包羅萬千的大心願。
“最近我一直在想,上劇場晚上有演出,但白天是空著的,我們想把這段時間利用起來,做一些戲劇普及的工作。”賴聲川說,“如果小學或中學的孩子們能花上一個下午,來上劇場看一場演出,那不是很好的事嗎?”
2015年之於賴聲川不止“上劇場”。去年8月,他帶著他的作品《十三角關系》 回到家鄉江西會昌做全國首演,這是賴聲川第一次讓一個北京的制作在地方上的縣城做演出。他給團隊下的命令是:技術和表演不能打一絲折扣,當地觀眾欣賞到的一定是和在北京、上海、台北一樣的演出。“這是我給家鄉設計的一份禮物,但是我得到的更多是一種鼓勵,看到家鄉的熱情,看到藝術必須下鄉的理由。”賴聲川告訴記者,他打算未來每一年都到會昌或類似的偏遠地區做演出,這應該算是他的使命。
相關鏈接
記者:給你的2015年創作演出打個分?
賴聲川:2015年,我很榮幸地參與了新作《冬之旅》,同時一些舊作如《一夫二主》《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等也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並且改寫,有不甚滿意之處,我希望未來讓它們變得更好。
記者:今年有什麼新作,可以現在透露嗎?
賴聲川:2016年,有兩個在美國演出的作品。一個是和洛杉磯的加州新表演藝術中心以及杭廷頓圖書館合作的新作,正好與湯顯祖的《牡丹亭》有相當深刻的呼應,也算是我向這位大師致敬。另一個是9月將在舊金山歌劇院導演歌劇《紅樓夢》。在上海呢,則是一連串的新作呈現,希望觀眾給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