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兆之四:天气异常
古籍中将异常天气,如太白昼见、冰雹赤雪、云霠蔽天、淫雨水旱、季节反常、风霾等的发生与随之发生的地震联系在一起的记载也较多。有关太白昼见的记载,《宋史》卷33《孝宗一》有:隆兴二年(1164年)春甲寅,白气亘天。是月,福建诸州地震。《金史》卷23《五行》,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三月,御史中丞董师中奏:“乃者太白昼见,京师地震,北方有赤气,迟明始散”。并认为这些自然现象均是“天之示象,冀有以警悟圣主也。”《宋史》卷359《李纲传下》,也综合记载了几年间的灾异现象,包括:太白昼见,地震水溢,或久阴不雨,或久雨不霁,或当暑而寒,乃正月之朔,日有食之。关于雪雹与地震的记载有:《宋史》卷62《五行一下》,庆历六年(1046年)五月,雷雹地震。同书卷295载孙甫给宋仁宗呈十二事,其中“河北降赤雪,河东地震五六年不止”,“忻州赵分,地震六年。每震,则有声如雷,前代地震,未有如此之久者”。孙甫认为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政事弛,赏罚差,百官废职,所以召乱也”,而要“应天之实”,必须“救阴盛之变,莫若外谨戎备,内制后宫”。这种减灾的认识,至明代时已有所变化,一些官吏已经不再把政治得失与自然异常现象联系起来了。《明史》卷258《汤开远列传》载,汤开远为河南府推官时,给崇祯帝的上疏就陈述的是盛夏雪雹后地震以及天气干燥所引发草场自燃的事情,认为对此不能怪罪官吏失职,说“今岁盛夏雪雹,地震京圻,草场不热自焚”,即草场燃烧是因地震天热、气候干燥,并非官吏管理不善而致。云霠蔽天也是史籍中记载的地震前兆之一。《宋史》卷67《五行志》载,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七月壬申夜,云霠蔽天,地震良久。《明史》卷24《庄烈帝二》有风霾连地震的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正月庚寅朔,大风霾,凤阳地震。同样在《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附》也记有:乾隆五十年(1785年)春三月初八日,甘肃永昌震前,“大风霾拔木,越二日地震”。史籍中还留下了风霾霪雨与地震相连的记载,如《明史》卷215《周弘祖传》载,隆庆初年邓洪震以地震言事,其疏中有:“入夏以来,淫雨弥月。又京师去冬地震,今春风霾大作,白日无光。近大同又报雨雹伤物,地震有声。”当然,人们经常会把几年间连续发生的自然异常现象联系起来对比朝廷吏治,如《明史》卷246《满朝荐传》有:“比者,风霾曀晦,星月昼见,太白经天,四月雹,六月冰,山东地震,畿内霪潦,天地之变极矣。”
霪雨水旱接连不断而发生地震的记载也不少。《宋史》卷102《吉礼五·祈禜》载,绍兴四年,四川自七月以来霪雨地震。同书卷336有,熙宁初,吕公著知开封府,“时夏秋霪雨,京师地震”。同书卷310载,神宗时,李迪知瀛洲,遇“大雨地震,官舍民庐推陷”。同书卷228载,治平中,蒲宗孟因“水灾地震”上疏言事。又,《明史》卷258《黄绍杰传》,崇祯五年八月,淫雨损山陵,昌平地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