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相声小剧场存活之道 "包袱铺"一年流水6000万【3】--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揭相声小剧场存活之道 "包袱铺"一年流水6000万【3】

牛春梅

2013年05月09日08:04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高晓攀说,李浩宇的经历其实不算特殊,嘻哈包袱铺大多数学员登台演出前都经过这样一番磨炼,“这样才能保证演员的质量”。即使成为演员后,他们也不敢放松学习,每天早晨五点半,在东四环的红领巾公园都能看到住在附近的十几个演员来练晨功。嘻哈包袱铺的演员收入差别很大,少的一个月只挣几百元钱,而有的人在年底演出旺季一个月就挣十几万元。这对演员来说是一种更直接的刺激。

  现在很多相声演员都跟着百度学相声,以为多听几次别人的演出,再把几个人的包袱堆到一块就成了。高晓攀坚信,“‘砍的没有铣得圆’,相声学习还得靠师父口传心授。”从去年开始,嘻哈包袱铺委托北方曲艺学校为其代培学员,既有三年制的大专班,也有五年制的中专加大专班。

  为保证演出质量,保护嘻哈包袱铺的品牌,高晓攀对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视,尤其是创作。他参加央视相声大赛获得金奖的作品《救,不救》,修改了42遍。现在公司有十几个签约作者,其中既有传统的相声编剧,也有网络写手。每个月公司都要开两次例行创作会,平时还有各种学习,比如上个月举办的创作周,就请来名家为这些作者讲课。嘻哈包袱铺的稿酬也比较诱人,一个作品几千元钱,有的作者一个月能写三四个新作品,一些外地作者专门来北京工作。如果作品获奖,所得奖金全部归作者所有,演员不会拿一分钱。

  现在,北京的相声小剧场很多,可高晓攀自信地说:“大多数人都没像我这样,把相声当成事业在做。我相信祖师爷是睁着眼的,你不认真就不可能成功!”

  不能只挣“有数的钱”

  刚刚看完《民国范儿》,这几天,高晓攀又捧起了金融大鳄索罗斯的作品《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与其他相声演员不同,高晓攀读书很杂,其中有不少是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书籍。“我知道我不如别人,所以必须疯狂地学习。”毕竟,管理一个年流水六七千万元的企业,对相声演员来说是个很大的难题,而高晓攀正在经历,并致力于将它进一步扩大。

  早在2009年晓攀文化传媒公司成立之初,他们就在为上市融资做准备,因此,公司的账目清清楚楚,经得起最严格的审计。这是许多相声团体做不到的,这大概就是做事情与做事业的区别。去年年底,嘻哈包袱铺第一次与资本亲密接触,进行融资。但这次融资因为经营模式单一而滞后失败,一位投资者对高晓攀说:“晓攀,别看现在嘻哈包袱铺挣得不少,可都是有数的钱,我们要投的是没数的钱。”

  的确,现在嘻哈包袱铺很火,可是,每个剧场能挣多少钱,每场商演能有多少票房,都是一望而知的数据。可投资人要找的都是潜力股,未来有着无限可能才能吸引他们。回顾嘻哈包袱铺这些年的发展,高晓攀总结到,前5年我们看重市场占有率,现在要转到提升品牌的阶段,要下大力抓精品,这是实现产业化的第一步。有了精品项目,才能激发许多潜藏着的利润点,“大多数相声演员都没挣过版税,可是我挣过,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个利润点做出来呢?”

  没有前人的经验,嘻哈包袱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高晓攀提出了自己的理念:我们要科学地做相声,用市场化的手段激发传统艺术的活力。所谓科学是指用数据指导公司前进。电视台做收视分析,嘻哈包袱铺做上座分析。什么作品上座率高,什么作品上座率低,高峰有多高,低谷有多低,高晓攀都能通过数据看到并加以调整。“家乐福为什么能挣钱,他们每天都会做结算,统计出每天销售额最高的产品,再有针对性地进货。”说到这里,他自信地笑言,“我不用上什么商学院,我想得比他们还明白。”

  高晓攀相信,“没数的钱”正在嘻哈包袱铺的未来等着他。这个目标看上去很遥远,但他会脚踏实地从眼下干起:“我现在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把眼下的嘻哈包袱铺五周年专场演出做好。”

(责编:值班编辑、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