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相声小剧场存活之道 "包袱铺"一年流水6000万--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揭相声小剧场存活之道 "包袱铺"一年流水6000万

牛春梅

2013年05月09日08:04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嘻哈包袱铺群口相声在演出中。

  广笑堂相声演出现场。

  博乐相声俱乐部对口相声在演出中。

  成立于2003年的东城区相声俱乐部,引领了京城小剧场相声的复苏。10年过去了,北京的小剧场相声有了德云社,有了嘻哈包袱铺,他们都是小剧场相声市场中的“辉煌分子”、欢乐的少数派,在他们背后,还有几十个悲催的“分母”,有的人苦苦支撑了几年,有的开了几个月就不得不关门大吉。德云社、嘻哈包袱铺为什么能迅速扩张?那些悲催的“分母”又为什么过得那么苦?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具体答案的必然。

  高晓攀的攀高哲学

  5月5日傍晚,从东直门南小街庆丰包子铺旁边的小路往里走十几米,一扇银灰色大门的背后传来一阵阵笑声,这是嘻哈包袱铺的演员们正在抠一个新作品。这个带小院儿的二层楼是嘻哈包袱铺的办公地点,面积大概有二百多平方米,月租金4万元。而2008年嘻哈包袱铺诞生之初,所谓的办公地点不过是一间不超过6平方米的地下室,月租金400块。5年来,嘻哈包袱铺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同行们。

  一年流水6000万元

  “我给大家说一段北京地铁报站的广播:各位乘客,前方到站惠新西街南口……”常先生经常挤地铁,也经常在惠新西街南口换乘,但他从没想到这段话从相声演员陈印泉嘴里说出来竟这么可乐。常先生是一家外企员工,来嘻哈包袱铺听相声是工会组织的“五四”青年节活动,从没在剧场听过相声的他,被这群年轻人给逗坏了,他们每说一句话他都想笑。他看看周围,发现自己并不夸张,那些平时一起苦兮兮加班的同事们,也都一样开怀。

  对于相声并不熟悉的常先生,说着说着就把“包袱铺”说成了“包子铺”。他不知道,眼前这两位演员是嘻哈包袱铺的元老,2008年成立之初,他们曾遭遇过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还多的尴尬,而2012年,嘻哈包袱铺全年流水已超过6000万元。

  2008年5月成立的嘻哈包袱铺,有过一段辛酸的“革命家史”。那时,号称“相声界最帅演员”的高晓攀和他的伙伴们遭遇着最囧的局面,包袱铺成立的首场演出,台下就坐着两名观众,他们俩看着满台的演员都不好意思退场。

  但尴尬的局面持续时间并不长,2008年底,嘻哈包袱铺就火了,开始有“黄牛”倒票了。当时的相声剧场,德云社一统天下,传统段子加长衫是说相声的标配,但嘻哈包袱铺凭着清新的80后风格脱颖而出。他们的段子里有70后、80后共同的童年、一起玩过的游戏、相似的青春宣言,还有“为了让您笑,我们可以粉身碎骨的态度”。

(责编:值班编辑、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