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打破门户之见才能做大相声平台
在朝阳9剧场梨园剧场,与“没六儿江湖”相声俱乐部负责人杨洁对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这家俱乐部刚演出了两场,但他们几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因为从前在这里演出的“乐丰斋”,在坚持数年之后,还是因无法改变惨淡经营的现状而不得不停演。杨洁接过师兄的摊子,重打锣鼓另开张。他们说自己“没六儿”,可对相声的执着却很靠谱儿。谈到并不光明的未来,杨洁咬咬牙说,他还有房,不行就卖房。肯为说相声卖房的,不止杨洁一个,“鸣乐汇”的李鸣宇已经卖了一套房了。
被他们感动的同时,不禁要深究,有了这种精神,为什么还是这么惨?
除了嘻哈包袱铺和德云社,北京的相声小剧场大概还有十家左右。据杨洁介绍,好的相声演员十分缺乏,“全北京真正能上台说相声的演员不过二十对左右。”很多地方为了撑场子,不得不找一些票友来演出。用高晓攀的话说,这是在糟改相声,“他们糟改,我们挨骂!”还有的地方,不得不共用为数不多的专业演员,每到周末演出时间,很多演员不停地赶场子。杨洁在自己这里说了头一个节目,就得去宋家庄赶博乐的场。
演员都得不到保障,作品就更不用说了。对观众而言,这就意味着你到不同场所去听相声,看到的却是相同的演员,听到的是相同的段子,那观众图什么呢?难怪观众不愿意冒险去捧场。
谈到开办相声俱乐部的初衷,大多数人都说是为了让年轻人有机会登上舞台。事实上,以北京目前的相声剧场,真正优秀的演员是不缺舞台的,否则嘻哈包袱铺也不必让北方曲艺学校代培学员,德云社也不必找北京戏校开相声班。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相声界本来就有的门户之见。另一方面,许多人不愿屈就他人之下,想要自己说了算。优秀演员是不是非得有一个自己能够说了算的团队,才能展现自己的魅力,为相声发展做贡献呢?那还算是优秀演员吗?
我们必须敬佩那些为了相声肯卖房子的人,但这种坚持是不是也该有个原则和底线?在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之前,不做重复的工作、无谓的牺牲和坚持。虽然在别人之下难免受点委屈,但难过的时候想想自己的理想不就有力量了吗?舍得卖房子卖车,就不能受点委屈吗?相信大家集中力量打造更大更好的平台,对相声的发展会更有好处。目前,嘻哈包袱铺不就吸引了不少昔日的“班主”吗?
另外现场
嘻哈包袱铺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正在朝着融资上市的目标快速前进。但北京还有许多相声小剧场在艰难地挣扎着,为了梦想,他们愿意卖房子、卖地,愿意屈就地下室、宴会厅,愿意在北京的东南西北四处奔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