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果来到博物馆,我们总能发现有这么一群人,正直、热情、无私、奉献。他们让博物馆走近大众,他们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他们生动地讲述着文物背后的故事。他们,就是我们最可爱的志愿者。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即将来临,借此时机,人民网文化频道走访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聆听志愿者的故事。
据悉,志愿者的选拔和考核极其严格。报名者通过面试,要参加30个小时的基础培训。培训包括业务知识、服务礼仪、讲解技巧等等。培训后分入各展厅参加一个专题的试讲及考核。最后合格者才能成为志愿者。近千名报名者经过重重筛选,剩下的不过寥寥几十人。而最终按时上岗,坚持到最后的人少而又少。但就是这份执着与坚持,令我们动容。
聆听志愿者的故事:
推荐阅读:
每到周五、周六,退休后的中学历史老师耿树林反而变得忙碌起来。周五全天加上周六上午半天时间在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做讲解,周六中午又得坐近1个小时的公交车匆匆赶往首都博物馆(以下简称“首博”)做下午的讲解。这样两头跑的日子,耿树林已经坚持了3年。
在采访中,耿树林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志愿者讲解员”,但只要听过他讲述的一段段生动的故事,我们都会忍不住为这位退休教师的举动点赞。
从开馆听到闭馆 观众给他的感动“太多了”
从2006年起,耿树林就已经加入到了首博志愿者的行列,回忆起多年来讲解过程中令他难忘和感动的人和事,他直呼“太多了”。
今年5月9日是周五,耿树林照例在《古代中国》展厅进行讲解,一位来自河南的92岁的老年观众引起了他的注意。由于《古代中国》是国博的重点展和固定展,展品多,讲解时间较长,“老人家从河南来到北京,特地让女儿带他来国博参观,从我开始讲解就一直跟着,一共听了两个小时,这对于一位90多岁的老人来说,不容易啊。”耿树林感动地说。
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耿树林注意到,有时候在一天中,他会被安排在不同展厅讲解,往往上午刚跟随他的讲解听完一场的观众,下午他还会遇见。耿树林在跟观众交谈后发现,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是得知自己下午的讲解安排后,中午特地在馆里等着,下午又专程来听。
“这些观众从上午开馆一直听到下午闭馆,他们中间有北京的有外地的,有学生还有工作了的,他们能够在国博里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来参观听讲解,我非常感动”,聊到他的观众们,耿树林十分动容。
观众听完讲解后排队等着跟他合影,为他买水的情况几乎每场都会遇到。每当观众递过水来,耿树林都会微笑着拒绝,“国博对志愿者有规定,你们的心意我心领了。”
观众主动找上门 学生们和他成了“忘年交”
在首博当志愿者时,就有不少观众咨询到耿树林的工作时间,专程来听他讲解。有一次,耿树林忍不住跟对方解释:“我讲得没那么好,我们这里的其他工作人员讲得都很好,比我好,你们听他们讲就行了”。谁知对方笑着回答:“我们就想听您这不好的”。回想起观众对自己的认可,耿树林笑了起来,感动与喜悦从内心深处洋溢到了他爽朗的笑声当中。
耿树林讲解的好口碑渐渐在北京的多所大学校园里传开了。到岗在前台签到时,耿树林常常会被通知“有人在展厅等你”,刚开始他还很纳闷:“谁会来首博找他?”后来才慢慢发现,原来是各所大学的学生们到首都博物馆参观,“指定”他来讲北京民俗。
聊到这些课堂之外的学生们,耿树林言语间透露出自豪:“北大的、清华的、人大的……北京不少大学生都听过我讲的北京民俗,我跟他们中间的不少人成了‘忘年交’”。
有一群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们在毕业前夕,来到首博与耿树林告别:“耿老师,无论我们今后去往哪个国家,都会想到中国,想到北京,想到您。”这句话令耿树林至今难忘。
聊起志愿者朋友 耿树林连声称赞“太优秀”
多年来从事历史教师工作的经历,为耿树林的讲解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国博和首博结识的大批志愿者朋友绝大多数都来自非历史文化专业的人,耿树林对他们都十分佩服,连声称赞“太优秀”。耿树林感叹道:“每个志愿者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聊起他们的故事,真是说不清道不完。”
当年他从首博来到国博做讲解,就源自一位志愿者朋友的推荐,耿树林对这位好友由衷敬佩:“这人太谦虚太朴实,虽然学历仅有初中水平,但是在国博各个展厅都能讲,而且讲得很好。”
谈到对志愿者讲解员职责的理解,耿树林认真地说:“是历史文化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观众前来参观,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播下去。”
采访将要结束时,耿树林兴致勃勃地向记者推荐了首博近期的《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聊到其中的展品,耿树林如数家珍,“5月底就结束了,有兴趣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