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果来到博物馆,我们总能发现有这么一群人,正直、热情、无私、奉献。他们让博物馆走近大众,他们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他们生动地讲述着文物背后的故事。他们,就是我们最可爱的志愿者。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即将来临,借此时机,人民网文化频道走访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聆听志愿者的故事。
据悉,志愿者的选拔和考核极其严格。报名者通过面试,要参加30个小时的基础培训。培训包括业务知识、服务礼仪、讲解技巧等等。培训后分入各展厅参加一个专题的试讲及考核。最后合格者才能成为志愿者。近千名报名者经过重重筛选,剩下的不过寥寥几十人。而最终按时上岗,坚持到最后的人少而又少。但就是这份执着与坚持,令我们动容。
国家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 张鹏 (资料图)
聆听志愿者的故事:
一场特地为小朋友进行的讲解刚刚结束,七名可爱的小朋友“噔噔噔”冲向了各自的妈妈,从妈妈包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大大的A3纸,每张纸上都打印着一个字,小朋友们面向讲解员,排成一排将文字连成了一句话并且齐声喊了出来:“鹏鹏哥哥谢谢你”。孩子们口中的“鹏鹏哥哥”,就是国家博物馆志愿者张鹏。
张鹏细腻独特的讲解方式赢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在志愿者圈中也有口皆碑,大家直夸他真正做到了“因人施讲”。
恰巧赶上招聘“末班车” 面试脱颖而出当上志愿者
2003年春天,刚刚迈进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法学的一年级新生张鹏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在参观过程中,张鹏偶然间听到了馆里正在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从小就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他十分心动,立刻萌生了要加入志愿者的念头。
张鹏是个行动派,得知当天恰巧是志愿者招募面试的最后一天,他心里直呼“好险”,立马填写了报名表并赶上了面试的“末班车”。
回想起当年面试的场景,张鹏觉得自己十分幸运。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考官现场随机挑选一件文物复制品,让面试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理解,组织语言进行即兴讲解。
当考官指定张鹏介绍一匹唐三彩马时,他心里松了一口气:“因为是唐代的文物,我老家是陕西的,早年参观陕西博物馆时正好见过一些类似的文物”。凭借脑中的记忆,张鹏用自己的表述打动了考官,从当年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张鹏能够当上国家博物馆志愿者,看似有着各种机缘巧合,但也跟他日积月累的历史知识,以及对讲解员这份工作的渴望密不可分。
张鹏用跪姿给小观众讲解 (资料图)
坚持用跪姿给小观众讲解 设计提问激发孩子兴趣
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你会看到一群孩子围绕着一个跪坐在地上的戴眼镜的“大哥哥”,认真听他讲解,并不时与他进行问答互动,那就是张鹏在给他的小观众们“上课”。
坚持用跪姿给小观众讲解,出自于张鹏心里对孩子们的尊重:“和孩子们保持平视,在讲解的同时看着他们的眼睛,这样可以观察到孩子们的反应,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真诚。”
如何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了解历史文物的过程中来,张鹏在讲解方式上花费了不少功夫。“大家来猜一猜,下面四件文物里,你们觉得哪个年代最古老?”张鹏用此类选择性的问题,引发孩子们对文物的观察与思考,让他们先讲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再为他们一个个做出详细解释。张鹏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大朋友”,与小朋友们“分享”着精彩的历史故事。
从2008年开始,张鹏就特地将自己讲解的重心放到了小观众身上,尤其是一年级到四年级左右的小朋友。“激发起孩子对历史文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参观博物馆的习惯,带动更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这是张鹏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多年来,他高兴的发现,有时候一个孩子听过他的讲解后,会带着一个班的同学来参观,甚至还有一个整年级或学校的学生邀请他去学校进行讲解。
小观众爱喊他“鹏鹏哥哥” 一柜子礼物盛满真挚情谊
有一次,张鹏带病讲解,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他嗓子的不舒服。小朋友悄悄将他拉到旁边,给他递上一颗糖,关心地说:“哥哥,我这里有一颗糖,甜甜的,你吃了嗓子就不会不舒服了”。
“我家里有一柜子的礼物,都是孩子们送给我的”,令张鹏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名叫朵朵的小朋友送给他的一本书。在书的扉页上,朵朵写到:“朋朋,这本书是送给你的,请你每天都看”。孩子们稚嫩的话语,真挚的情谊,让张鹏感到特别温暖。
去年的一天,张鹏在国家博物馆做讲解,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走过来跟他告别,说自己今天就要离开北京到南方工作了。他告诉张鹏,在七八年前,张鹏曾经摸着他的头,给他讲述过四羊方尊的故事,他今后去往别的城市,还会继续到博物馆去了解历史和文化。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十多年来,张鹏贴心细腻的讲解伴随着许多孩子成长,把对历史文物及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潜移默化地植根在了他们心中。张鹏高兴地说:“在国博做志愿者讲解员,一来可以培养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和习惯,同时通过我自己的付出,让他们感受到了与人为善、服务大家所收获到的快乐,我感到非常有意义!”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