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人民网>>文化>>正文

作家陪你细品故居:雨果家的小油画变成了故事细节

2015年01月27日07:5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作家陪你细品故居(名人故居利用·作家品)

既是历史文化的记忆载体,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的平台,名人故居如今正获得更多关注。但如何提升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让公众清晰地感受到故居的文化厚度,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合理界限,对故居管理者来说,是一大挑战。

参观故居,是一场不寻常的人文之旅。走马观花只是看到了景,静心细品才能入得了心。故居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背后是悠远的历史,是文化的积淀。今天,作家周立民和陈丹燕,跟您一起细品故居。

——编者

嘘,请安静

周立民

我喜欢在秋日的午后,从武康路巴金故居走出来,在暖洋洋的阳光里,徜徉在秋风落叶的街巷。不经意中,从柯灵家的门前走过,在赵丹的门口歇歇脚,抻着脖子望一望张乐平的巷口,也会在郑振铎住的地方发发呆。有那么一刻,时光定格在那窗户上,或者是伸出墙外的青枝绿叶上。恍惚中门轻轻地打开了,这里的主人走了出来,如同我在书本里接触到的一模一样。但是,我不好意思打扰他,只是微微地俯身致意,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梧桐叶落满的街巷中……

倘若有人要问我,理想的文化名人故居是什么样子?我不由自主地会想到这样的下午和这样的氛围。如果说名人故居是奇花异草,你要养好它,首先得有让它生长的土壤、水分和空气,也就是说,我们要有整体风貌保护的眼光。只要整体的风貌在,走进这条街,才是走向悠远的历史,走进这位文化名人生活的世界,最后才走到他的“家”。并不是所有的故居都一定要人走进去,都去开放,如果这条街的整体风貌在,挂个铭牌,我们在门口站一站,那些尘封的往事也会呼之欲出,弯腰捡起一片落叶,叶脉中都是岁月的秘密。

然而,很多基本要求最终都成了奢望。我看到的好多故居,都像受气的小媳妇似的,可怜兮兮地躲在高楼大厦之下。也有气派的,门口是一条新开辟的旅游风情街,东南西北的特产、旅游纪念品大杂烩,人声喧闹,臭豆腐飘“香”……等我走到那座故居,已经很累很累了,实在拿不出心情去捕捉历史的回声,我都觉得在这种喧闹中,这里的主人可能早就要搬家了。我的心还没有安稳下来,便看轰隆隆开来两辆旅游大巴,轰隆隆下来两批人,轰隆隆涌进故居,像赶集的、喝喜酒的,欢乐的声调漫天飞,中间还有导游的高音喇叭的嚣叫:“各位游客,欢迎你来到……”旅游让故居“生意”兴隆,有时也扼杀了故居。导游蜻蜓点水的介绍,众人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走马观花,是无法探测到一个文化名人的文化厚度的,是感受不到午后阳光的岁月返照的。见此情景,有时候,我真想上前提醒:嘘,请安静。这里的主人在午睡,在阅读,在写作,我们不要打扰他……故居,需要安静,安静地品读一草一木、一桌一椅,这种喧闹会赶走山泉流响、落叶叹息和闲花情声的。或许,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受够了喧嚣,可是,故居恰恰是在现实与历史之间为你搭建的一个空间,它应当让更多的安静、宁静融入我们的生命。

这不能全怪游客,我们建设故居的目的也要反思。是拉动旅游,还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是处处想着给游客“上课”,还是让文化自身的魅力感染人?是生硬的陈列,还是彼此的对话,乃至心灵的抚慰?很多问题,让我们习以为常地忽略了。有时候的“闹”恰恰出自故居自身,比如给故居的主人加上那么多吓人的“大师”头衔,各种丰功伟绩的展陈,像高大上的语言轰炸,直到吓得参观者魂飞魄散才肯罢休。又如,动不动就编出一些传奇故事、风流韵事,甚至连狗血剧都不如的情节来吸引参观者,这是在传播文化吗?反而,每个文化名人自身的专长、特点和贡献被忽略了,没有认真研究过,自然也不曾动听地讲述过,用流俗去绑架这些文化人,让故居千家一面,如果主人要在,他同意这么做吗?

我不能忘记,在巴金故居开放前,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老师说过的话:这里过去是巴金的家,今后也要是家的样子,有家的氛围……那么,我们是替先生打理家的人,参观者都是这个家的朋友,而我们所做的一切也要问一问:它是否合乎巴金先生的心愿?为此,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室内的鲜花要经常换,连沙发套都分春夏和秋冬两季,试图给人这样的感觉:在你进来之前,巴金先生刚刚离去,或许他去访友、开会,或许去淮海路的邮局寄信了……现在,院子里腊梅开得正盛,我们也提醒大家,您闻到的清香正是巴金先生当年所闻的,你不来树下静静地站一会儿吗?

(作者为上海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

雨果家的小油画

陈丹燕

早春时巴黎下雨,天黑得早,黄昏又冷又长。不过,这才是看博物馆的好季节,如同酷暑时分一样。到巴黎,去看大小博物馆,此时算是最适宜的,因为没有好天气的撩拨,一个旅人的心就静下来了。

那日,雨里去了雨果故居。经过一条安静的小街道,走到一个小广场里,大房子的底楼开的咖啡馆就叫雨果,说是雨果常常到那家店里写点小东西,或者会朋友。雨果家是个大宅子,雨果版税丰厚后,买下一个小酒店自住。底楼窗上还有彩色玻璃。

在雨果故居里,我站在雨果夫人等丈夫从街角的咖啡馆里写完东西回家的长窗前,看着从那家咖啡馆里,在雨中泄了一地的灯光,心里很是安定。就好像是在自己家一样。去故居纪念馆参观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如果从前读过作家的书,看过画家的画,听过音乐家的音乐,再来到他们生活过的房间里,就有异样的亲切感,好像很是知己。我在雨果家走来走去到处看,不光看他的书桌,看他吃饭用的长桌子,看他卧室里的镜子,也看到他的手稿,他的笔,以及他的秘密。

他家长窗旁边有一长条墙壁,那里正好挂一幅小肖像。小幅的油画里,画着一个秀丽而抑郁的老妇人,如雪的白发。她不是雨果夫人,而是雨果的情人。我背后,雨果的书房里还挂着她年轻时的另一张肖像,那时她脸上还有青春时的红晕。从那堵墙壁到这面墙,她在雨果家里,一直是个小幅肖像画般的存在。

如今已是故居时代,反正他们全都安息了,恩怨已散,所以肖像挂到了墙上,变成了故事细节。是的,想起来读雨果传记时,字里行间的绯闻故事。这许多年后,我在他家里得到了一份切实的证据。如此勾连起来,就连读雨果传记的年轻时代也顺带想了起来。那时,我家两窗之间的窄长墙壁上也挂了一小幅山水画,是从父母家带回来的。

年轻时看得出,这样也算天长地久的绯闻故事里有浪漫,那浪漫,是和男人们站在相同立场上的共谋。现在,猜度得到里面的审时度势与委曲求全。这是可度人、可度己的女性立场,甘苦自知。

下雨天看博物馆,因为雨的阻力,心静了,便能细观,许多微小而尖锐的收获因此而来。我知道岁月和阅历让我变得讲道理,虽然仍旧吃力,却也能原宥许多人的许多事。许多事跳脱来看,看到人生的不易与温情。

站在雨果家的窗前看了一下雨,那时没想他的《九三年》,也没想《巴黎圣母院》,想的是自己。看到自己的手指搭在雨果夫人的窗棂上,看到楼下方方的院子里有个女人“乒”地关上车门,在雨中轻快地跑到街廊里,奔向街口咖啡馆。在阴霾上午的明亮灯影中。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版式设计:蔡华伟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