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人民网>>文化>>正文

饶曙光谈如何夯实电影产业基础:首先要解除观念束缚

饶曙光

2015年01月27日08: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首先要解除观念束缚(年度话题)

  2014年,在全球电影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电影对中国国民经济的贡献、对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尽管数据很漂亮,但我们不能自我陶醉,中国电影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有针对性地推进中国电影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成为当务之急。

  从整体上看,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电影仍处于后发状态,因此更多地依靠话题性、段子化乃至网络碎片化等手段吸引观众眼球,在国内票房上获得了暂时的优势。从创作层面来看,中国电影出现了一批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品,尤其几位跨界青年电影导演,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固有模式,凭借与“粉丝”的有效互动赢得了年轻观众,但其创作的品质和可持续性还需要未来市场的检验。从观影人群上看,19至30岁观众在过去两年贡献了中国电影票房的80%以上,成为核心观影人群,这个人群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电影的类型、趣味和风格。

  中国要从电影消费大国变成电影创作强国,产业结构必须调整。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和调整,必须逐步解决一些关键问题:推进电影文化建设,提升全社会电影欣赏水平,培养高端观众群体;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差异化市场体系建设,让多样化的电影无缝对接目标观众,实现创作生产的良性循环;培养和支持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群体,让创意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动力,增强电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有效提升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

  除了要夯实产业基础,我们还迫切需要在发展理念上突破“初级阶段”的局限,为中国电影起飞解除观念上的束缚。

  首先,经济上要超越“唯票房论”,建立“大电影产业观”。电影票房只是评价电影销售情况的一个显性指标,并不是评价电影产业的科学体系。电影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远超单纯经济效应的边界。中国电影必须有效延伸电影产业链,进一步缓解票房对艺术创作的过分压力,改变单纯以票房评价电影创作生产成败得失的习惯性思维。要建立更具有包容性、综合性、前瞻性、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促使电影产业从单纯的票房经济上升为以版权经济为核心的“大电影产业”。

  其次,文化上要克服“泛娱乐化”,着眼“软实力”。在现代社会,电影作为一种高科技、工业化、大众化的艺术,无论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融合创新都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在现代文明竞争乃至构建新的世界秩序过程中,电影所发挥的软实力功能是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从提升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观察、理解和阐释中国电影,而不能仅仅将其理解为“休闲娱乐”。

  再次,战略上要摆脱“影响的焦虑”,立足本国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中国电影要实现后发优势,必须认清中国社会、文化、电影的现实,在此基础上建立清晰、坚定、不因风吹草动就轻易动摇的战略布局和战略目标,即通过有诚意、接地气的作品为国产电影赢得人气,注入更多的人文内涵,巩固和提升国产电影市场份额,实现电影产业与文化的兼容式发展。

  近两年来,互联网的渗透使电影产业发生着深层次的改变,但毫无疑问,内容为王、导向为魂、创意制胜的铁律没有变。只有增强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内生动力,才能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效益,才能创造电影艺术的高峰,推动中国从电影大国有效、有序走向电影强国。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