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人民网>>文化>>正文

“言之有范”第三期

文化发展人民观: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做?

范周

2015年02月11日14:17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文化来源于人,又回馈于人,文化发展,既是国家战略,又与每个个体息息相关。只有把人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才可能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那么在顶层设计中又当如何体现人民观呢?

人民观之一:文化发展为了谁?

文化的发展,说到底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落后的文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通过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健康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每一个公民在文化发展中提升自己。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人民是文化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明确了文化发展的目的,就需要在顶层设计当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变以往政府为主的单向模式,将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衡量文化发展的准绳。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方式和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发展需要和人民的新需求有效对接。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每个个体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沐浴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也要考虑人民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还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确保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不能被侮辱和损害。文化民生,一切的发展都以人民为依归。

人民观之二:文化发展依靠谁?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目的,也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群众为主体参与的文化建设充满了生命力。风靡大江南北的广场舞就是群众自发创造文化、消费文化的典型事例。政府搭台、民众唱戏,才是文化发展的“正道”。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如何搭建人民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平台,是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如同手心手背般的关系。

文化事业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吸纳广大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开辟新路,同时也要保障这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和个人的正当权益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扶持。近年来,上海、北京开展的文化消费优惠活动,就是探索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尝试。这个活动将公众自觉自愿的消费与政府补贴结合在一起,让观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娱乐方式。文化产业方面,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市场去引导人民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总之,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手心手背要一齐发力。

人民观之三:文化发展怎么做?

文化是“五位一体”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更是贯通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主线,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十三五”的文化发展也面临着新常态。政府一厢情愿的文化推送必须摒弃,也绝不能对当前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视而不见“睁眼瞎”,政府决策搞“一刀切”。

在制定文化发展规划的时候,要从人民真实的文化需求出发,结合各地的人口结构、文化消费水平、风俗人情等实际情况,将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综合考虑统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勾勒“十三五”的文化发展蓝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把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合理分配公共文化资源,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反弹琵琶推动老少边穷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破解文化普惠的现实难题。

文化产业要为满足人民的人性化文化需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同时与文化富民紧密结合,培育和激发群众的文化消费潜力,引导、鼓励、扶持全民开启文化创业新篇章,以文化发展促进个人发展。

文化发展要秉持人民观,实现目的、手段、路径“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要在这一过程中共同努力。政府掌舵,把握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做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顶层设计;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成为文化发展的中流砥柱和活力源泉;公民,既是文化发展的建设者也是成果享有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入到文化发展的全过程。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文来源于范周教授的微信公众号:言之有范)

注:此文章为人民网文化频道独家稿件,转载请标注来源。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