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
人民网>>文化>>正文

人民日报:淘空资源 掏空文化

谷 泉

2015年03月29日07: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淘空资源 掏空文化(且说收藏)

  因为研究歙砚,我每年都去江西婺源考察,很快发现龙尾石资源在迅速消耗。我一直认为,如果用尽石头资源,单单传承制造砚台的手工技艺,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即使有好的技艺传承,无法在高品质的物质载体上实现,歙砚也就名存实亡。调查越是深入,我越是发现石头资源的过度开发,还有更为严重的后果: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一样随着资源的改变而迅速萎缩。

  作为歙砚的核心原料龙尾石,唐代开元年间被发现。产地砚山村在宋代成为中国制砚中心,制砚技艺在此时达到历史高峰,不仅命名各种砚石,发明砚式,官方统一管理开采、制造、买卖,而且文人极尽推崇,拥有繁多文字记录,文化积淀深厚。明清两代,歙砚沉寂,行业靠少量采挖继续维持。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出面短暂开采过几次。但计划经济结束以后,国营砚厂相继倒闭,歙砚的再次繁荣一迟再迟。直到新世纪开端,凭借收藏市场的兴起,以及越来越多人重新拾起笔墨工具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歙砚的发展才得以增速。尤其在2005年,大型挖掘机深挖芙蓉溪和武溪,出现了高品质龙尾石子石,世人的目光终于聚焦于此。这时大量传统名石相继出现,石市开始喧闹,私营歙砚的机构增多,又有一大批年轻优秀的工艺人投身于此,歙砚的整体环境得以提升。

  但在宏观管理缺失、没有明确文化发展目标的情况下,盲目推进一种依赖自然资源的文化传统,是存在一定风险的。随着龙尾石价格火箭般上涨,当地文化环境很快变得混乱,不仅乱挖滥采屡禁未止,而且利益的纷争不断。曾经秀丽的山川景色,不久就变得伤痕累累;自古以来淳朴的当地民风,也频频夹杂不美好因素。在石头资源稀缺以后,百姓不得不重新离开土地,去外地城市打工以谋求生路。

  在事实面前,我意识到文化是人与环境的一纸契约。每方水土的每个族群,都能够与长久生存其中的自然环境,建立一种独特的和谐关系,也就是属于这个族群的文化。站在人类学的角度,所有积淀下来的文化都是一种智慧,没有高下之别。过去交通、信息不发达,源自地理的拘囿,文化一定是多元的。现在世界变“小”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也被修改,文化必然发生变化。尤其是当自然资源消失以后,人与环境的关系不再协调,不仅后者受到伤害,前者也很难避免遭到打击。与此同时,还会有外来的文化进入,产生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而如果本土文化没有十足的创造力,势必被外部更为强大的力量所同化、稀释,或者取代。我们所期盼的文化多元共存,也可能变得只是一厢情愿。

  对于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生态多样的中国来说,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理想所在。百姓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在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环境中安居乐业。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拥有相当智慧的人,凭借漫长的时间积累,一次次与环境磨合、交融、创造、升华,才得以塑造成形。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文化。

  以这样的视角评判,中国的很多石头资源都遇到了问题。它们其中的佼佼者,10年多的时间,被开采量是过去1000年的水平。在消耗如此大量的资源以后,人们还忽视了通过合理的文化发展模式,来弥补这个巨大的环境漏洞。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新疆的和田玉。和田玉现在卖到天价,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被牺牲的环境成本。也就是说,这种石头的价格越高,环境破坏就越严重。事实上,即使价格已经这么高了,人们又如此地关注这种石头,可是关于和田玉的文化仍然没有半点发展——现代人还是在消耗古代人的创造,趴在过去的文化生产力上,透支未来的文化发展空间。如此的结局,只会是淘空资源,掏空文化,然后在市场垮塌后一无所有。在一次次疯狂的石头运动中,一些人会得到拥有的满足,但与资源和文化的消失相比,却都不值一提。

  文化于流变里发展,无法在静止中保护,自然资源却必须保护。这样不仅为后人留下生存空间,也能够处理好当下方方面面各种关系的平衡。而保护资源的出路,恰恰是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在中国这个地少人多的国家,不能只是依赖自然的馈赠,应该在已经拥有的文化基础之上,大力创造一种低资源消耗的文化发展模式。靠山吃山的传统,到了该改变的时候!

  如今世界各国蓬勃兴起的文化创意,就是这种保护资源、发展文化的朝阳产业,中国也在积极摸索。但人们脑海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多都是动漫,少有人关注、挖掘传统文化这块宝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习惯借鉴别人的文化创造,忽视了自己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实践。我们总是提传统文化的保护,却很少钻研传统文化的发展,或者虽然做了,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案,荒疏于粗糙的口号与浪费。而一味借鉴的结果,是发展出新的文化,在某些方面与环境关系不相协调,形成“好的理想抓不住,差的现实甩不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所以,还是要回到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以人和环境和谐共处为本,也就是以文化为本的道路上来。

  1300年的歙砚,不是不可以通过文化创意的方式,转身与现代文明发生对接。我们的时代智慧,应该是保护资源,发展文化,而不是纵容破坏资源,建立一种不适合这片土地的文化。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