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
人民网>>文化>>正文

孙少平之后寻找"孙少平" 你是我身边的那一位兄弟

聂磊旻

2015年03月29日07:41  来源:钱江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你是我身边的那一位兄弟

  路遥笔下的孙少平,是你我身边的每一位兄弟。

  他在自尊和自卑的夹缝中摸索前行,最终,凭借阅读培养起自己无比强大的人格。

  而《平凡的世界》的读者,是一代又一代的孙少平。

  这次,我们找到一位“孙少平”,走近他的现在与过去。

  这位“孙少平”叫苏红,他的求学时代落在了1990-2000等。

  其实,无论路遥笔下的1975-1985,还是上世纪的最后十年,乃至今天,作为个体,要改变命运与自身,都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

  一心要外出闯荡的孙少平来到黄原揽工,每天在沉重的体力劳动下(背石头)遍体鳞伤,但是即便如此,他依旧坚持阅读,甚至此后在地表百米之下的矿井里,他也会借着微弱的矿灯,在头茬炮放响之前,翻开一本随身携带的《红与黑》……

  1

  苏红今年38岁,老家在浙西的一个小村落。如今,他已在杭州工作整整了12年。

  苏红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翻阅《平凡的世界》的场景,那时他已经在衢州三中读高中了——这是一所主要面向衢州农村招生的高中,因为孩子普遍能吃苦,所以升学率非常高。

  那本《平凡的世界》已经记得不是班里哪位同学带来,只记得是云南出版社出版,红白封面,三本合一。

  他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躲在操场、食堂和被窝里偷偷翻看,甚至周末回家也把这本厚重的合集带了回去。在帮父母干活的闲暇,即便在田间地头,他也会忍不住掏出来看上两眼——当时家庭的经济情况更加捉襟见肘,他必须考上大学,否则只能回家种地,所以苏红像疯子一样地复习,为了看一本小说,如此“浪费”时间,对于苏红来说简直是一种疯狂。

  不过,当看到少平求学和少安劳作的艰辛,苏红发现这和他的生命轨迹是多么的相似乃至吻合。

  苏红说自己与书中主人公有着极其相似的生活和感情经历,但是他却无意中忽视了中间最大的共性——他们对于理想生活和理想自我的执著追求是一样的。

  一个农村青年来到县城学校求学,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唯一比旁人更强大的只有内心——而这样的强大来源只有书籍。因为他发现,只有用知识来战胜贫穷、饥饿甚至暗恋女生转投他怀所带来的耻辱。

  这样的场景不单单是孙少平独有,上世纪七八十年出生的农村学子几乎都遇到过。

  原西县高中的饭菜:“菜分甲、乙、丙三分。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让人最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萝卜片……”而孙少平则连丙菜都买不起,每顿只有两个黑面馍。

  2

  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个普通周末,浙西一条乡间小道,因为雨后而泥泞不堪。

  瘦削的少年和父母一起结束了一天的繁重劳动,匆匆抓起书包,飞身跨上那辆本属于父亲的老旧28寸自行车往4公里外的镇初中赶。黄泥不时被卷进自行车链条,甩得裤脚上到处都是,自行车龙头上挂着一个提兜,里面是5斤大米、一罐咸菜和一罐大酱,这是少年一个星期的伙食。

  这已经是这个贫穷的家庭所能提供的儿子的所有。

  这样的场景,苏红已经很少回忆,除非在与少时的玩伴一起长夜对饮中提及,因为其中包含了太多有关自尊和自卑的少年故事。

  如今,每年苏红也要回老家两三次,但农村早已翻天覆地——昔日的乡村小道,现在都修成双向8车道……都说触景生情,景既不在,枉生何情?更何况这些回忆还曾在他积极、无畏的青春时代添加了一些苦涩。

  来自黄土高坡的青年孙少平,一度囊中羞涩地连副铺盖卷都买不起,但是不到半年时间,他凭借勤劳,居然成为宿舍的领袖——那些因为父母官职带来优越架势的工友们开始有了“惶愧的自卑”,为了自己不挨饿,甚至求着孙少平买走他们的大木箱、蓝涤卡衫、蝴蝶牌手表……

  3

  2002年,苏红大学毕业,他从温州到宁波实习,然后投简历来到杭州参加了公司面试。

  随后,这座离家500里的城市便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在这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今年准备入手第二套房子,总价控制在360万元左右。12年时间,无论经济实力还是社交能力,这位昔日的乡村少年都已逐渐向这所城市的中产阶层靠拢。

  苏红的第一套房子是学区房——买房子家里也没帮什么忙,老人家想帮,但苏红说什么也不愿意用老人家的血汗钱,最终东补西凑付了首付。

  如今,每天一下班,他便匆匆回家,因为厨艺不错,家里的主餐都是他掌勺:周末,他则开着车子送女儿去少年宫学书法和作文——温馨、和睦、富足的生活早已让当年那自尊、野性的乡村少年变成一个爱意无限的中年暖男。

  苏红早已多年不看文学类的书籍,他的书柜里存放的大半还是大学时的专业课本,《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不过在卧室的床头柜上,倒是摆放着一套《平凡的世界》,他曾在酒后说,这本书改变了他的一生,“我就是孙少平。”

  这敞口窑铺了一地麦秸,麦秸上一摆溜丢着十七八个铺盖卷。他知道,这是那个撒完尿的石匠从他身上跨过时,把剩下的几滴尿淋在他脸上。没必要发作,揽工汉谁把这种事当一回事!

  4

  2002年的夏天,杭州还没有中国新“四大火炉”的雏形,但最高气温也已有37摄氏度。

  刚刚从温州医学院毕业的苏红孤身来到杭州求职,无亲无友无住处。位于今天和平会展中心附近的单位没有给新人安排住处,便让他临时和传达室的老人家挤在一间收发室里,低矮的房屋中间居然有一堵墙,把房间隔成两半,一个吊扇挂中间,一个房间扇一半。

  一到早上,传达室便人来人往,苏红很快被吵醒,好在初入职场信心满怀,倒也不觉得烦躁。只是晚上闷热无比,卫生条件也很差,那就索性穿着裤衩拿着脸盆,在收发室门口冲起澡来……

  家中亲友偶尔有人来杭见到此等场景,终于忍不住抹眼泪:村里为数不多的优秀大学生,只能住在收发室里,而这样委屈和心酸,这个懂事的孩子连一句都没和家里提过。

  但是,在苏红眼里这样的条件已经比孙少平外出揽工时的条件好上千百倍。

  而今苏红和少时玩伴聊天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在年少时就应该多经受一些苦难,痛苦是对人的最好磨砺。”

  是的,少年离开了家人和学校,丢下了护体的散兵坑,放弃了爱情的小掩体,所有不美好的东西都会蜂拥而至,能否咬紧牙关,能否含泪而笑,能否将叠好的自尊之旗等到迎风之日再扬起,一切在于自己。

  参加工作后不到两年,苏红便认识了一个漂亮的山东姑娘,2005年两人结婚,2年后又喜得千金。

  5

  如今,苏红的女儿已经9岁。和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样,小姑娘也喜欢玩IPAD上的游戏,喜欢吃甜点——而今她已经完全不用像父亲当年那样承受物质、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每年寒暑假,苏红都会把女儿送回老家呆一段时间,希望小孩能在农村学会独立自主。但苏红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女儿能传承良好品质,一方面他绝对不愿意再让女儿承受孙少平、孙兰香兄妹那样的苦难。比如苏红虽然希望女儿从小学会勤俭节约的美德,可当他发现女儿常在家里和老人一起吃隔夜菜的时候,也免不得对负责照顾小孩的家人说上几句。

  “她们(指女儿)这一代人已经不可能再出现孙少平了,”苏红开玩笑说,“王满银那样的二流子估计会很多。”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