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裆萌狮”
“披头散发”狮
本报讯(记者 刘冕)故宫博物院今年将迎来90岁生日。18项新展览将联手一批现有展览组成“千宝宴”、后妃区将首次开放……除了这些“官方”消息外,一些非开放区的萌物也颇为吸引眼球。最近,一只“藏”在故宫非开放区的“护裆萌狮”就受到网友追捧。
已经开放的故宫武英殿东侧,有一片未开放区,里面有座断虹桥。藏而不露的桥却比开放了10年的宫殿名气还大,因为桥望柱上雕有神态各异的石狮。
桥东,从南开始数,第四只狮子的形态最为奇特。它一爪摸着后脑勺,一爪护在裆部,嘴巴微张。虽然经过日久风吹,多少有些面目模糊,但它一副抓耳挠腮、欲说还休的“憋屈”样依然萌态十足。
不少网友转载这幅照片时,都会配上一段无从考证的“野史”:道光长子奕纬曾被寄予厚望。不过他却不爱读书,偏爱顶撞师父。一次,师傅实在受不了,规劝他:“你不好好读书,将来怎么做皇帝啊!”奕纬一听,当场怒道:“我要是做了皇帝,第一个就先杀了你!”
师傅被噎得说不出话,赶紧掉头去找道光皇帝请罪。
道光勃然大怒,命人把奕纬找来。结果,儿子还没跪下,道光上去就是一脚。没想到正巧踹到了奕纬的裆部,直接把他踹死了。后来有一天,道光从断虹桥路过,突然发现第四个石狮子一爪护在双腿之间,表情痛苦,这让他联想起自己的儿子,下令用红布把那个石狮子盖住。后来,宫里人纷纷传言,奕纬其实是石狮子转世,因为这石桥是元代就留下的。
故宫里为何会有如此生动有趣的石狮子呢?众所周知,狮子算是舶来品。虽然《前汉书》中就有记载,自张骞通西域后,狮子作为贡品运至长安。但是这种数量极少的贡品,只有皇帝和少数王公大臣才能见到。作为社会底层的工匠们,只能通过“道听途说”加上主观想象,再结合猫、虎等动物的特征来创作石狮子,形象上难免不那么“写实”。
还有一个原因是,随着历史变迁,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生改变。以故宫里的断虹桥为例,建造年代尚无定论,有的专家说建于明初,也有专家说建于元朝。不过专家一致认为,该桥用料考究、装饰华丽、雕刻精美。石刻专家刘卫东说:“有些元代的石刻显得很生动,狮子头大腰细,看上去像是青蛙,我管它们叫‘前卫’古董艺术。”
还有一个原因,明建立了汉民族政权后,为了强化自己的正统地位,强化中央集权的统治,对于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弘扬和发展。在艺术领域,创造性也开始明显减弱。相对而言,狮子的表情和状态也逐渐形成了固定格式,统一成现在大家常见的威严冷酷的样貌,不再龇牙咧嘴地嘻笑。而规矩蹲坐的样子表现出对主人的恭顺,体现着封建统治中的尊卑观念。“目前明清遗存相对较多,人们见的多是这样的石刻,偶尔见到个别造型别致的石狮子,肯定会觉得很萌。”
在北京,其实还有不少类似的“萌狮子”。比如在白塔寺文物保管所院内,就有一对儿“懒狮子”。这在专家眼里,却堪称元代的典范之作。说“懒”,是因为狮子不是昂首挺胸地蹲踞在石基上,而是脊弯背曲,它的学名叫“塌腰狮子”。
还有一些“萌狮子”不爱梳头。大多数情况下,石狮子都是梳着整齐的“卷花头”,这个卷称为“螺髻”,代表着身份等级。比如,一品官员府可以摆“十三太保”,就是石狮头上有十三个卷。之后,每低一级,狮子头上的卷就要减少一个。您不用担心会出现秃头狮子,因为七品以下官员的门前就不能再摆狮子了。而碧云寺石牌坊坊心有一只“披头散发”的母狮,狮子前爪有一只小狮子,正仰头与母狮子玩耍。另一只淘气的小狮子干脆悄悄爬上母狮子的背,探出一个小脸儿,同样是披散着头发。
记者手记
文物的终极价值是被认可
在采访过程中,有些专家不愿意多谈“萌”物,主要是担心网友们不求甚解而用惯常的思维去猜测,有时候与文物的本义相差甚远,甚至会背道而驰。其实换个思路,如果把担心变成疏导,越来越多的人会愿意亲近“萌萌哒博物馆”。毕竟,让人走进博物馆的第一步是提起大家的兴趣。如果都是一句“它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解释,未免显得太过高冷。
新闻追访
萌文物难觅踪迹
其实,不仅是形态各异的“萌狮子”,最近几年,画着“猫眼妆”、戴着网帽的汉代石人;看上去像是“落枕”的清代石狮;酷似愤怒的小鸟的青铜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批萌文物走红网络。不过,专家对于这些热议文物却大多避而不谈,多以“当年就是这个风格”作答。
最近记者回访发现,这些萌物多已销声匿迹,文物部门也没有为其设立指示牌说明“萌”因。在各大博物馆和公园举办的展览中,往往也没有它们的身影,只有游客会拿着网络上的照片找上门来“寻宝”,倒是一些与之相关的野史段子流传甚广。不仅如此,这些造型在博物馆和景点开发的纪念品里也鲜少露脸。
难道萌物不受欢迎?记者随机询问了47位市民,32位表示愿意购买一些独特的纪念品。故宫已经开始试水。戴上“老佛爷专用”的仿蜜蜡朝珠耳机,在书包上挂着“奉旨旅行”和“如朕亲临”的行李牌……这些“萌”物在故宫官方淘宝店上经常卖断货。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故宫研发的特色文化产品已经有6700余种,故宫一直在努力尝试,希望“让收藏在宫廷的文物活起来”。
市民王先生算是故宫萌品的收藏爱好者。他说,吸引到观众是第一步,如果人都不来怎么能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如果板着脸,端着架子,谁心里也不舒服。”
市民唐先生是一位旅游达人,他建议,文物古建单位应该放下架子,将这些萌物变成代言人,只有观众有兴趣了,才会关注文物保护,单纯依靠文言文似的讲解很难吸引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