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导演陆帕。
波兰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的马拉松大戏《伐木》在北京的两场演出刚刚结束,戏迷们还意犹未尽。昨天,陆帕又和导演林兆华一起坐在北京人艺小剧场和北京观众聊聊“好戏长什么样”。虽然是工作日时间,但是现场还是来了上百名观众,他们专注地将目标对准陆帕,一个接一个地发问,让一场原计划的对谈,变成了对陆帕的“专访”。
能够坐在剧场里看完将近5个小时的戏,还能够再来到人艺参加对谈,显然台下坐的都是戏剧铁粉。大到艺术家的生存问题,小到剧中一个声音的设计,几乎每个问题都能够引发陆帕长篇累牍的回复。
陆帕在回答中解释了许多幕后的秘密。《伐木》演出过程中,侧幕经常会响起一些没有规律和意义的叫声。陆帕揭秘说,那些声音其实都是他发出来的,“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演出中,控制演出的节奏,但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都是即兴的。”陆帕相信,有时候声音的刺激能够引导观众或演员进入一种情境。
《伐木》改编自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的同名作品,对许多人来说他的作品非常难以理解,要在舞台上演绎更是难上加难。陆帕的方法是让演员爱上自己的角色,“更深入地了解它,才能在舞台上塑造出立体的、书里没有的角色。”他还要求演员“向前看”。他说,那种背台词的表演其实是在重复以前的东西,是在“向后看”,他更强调即兴成分,“我的演员每次上台都要给自己一个不同的目标,然后再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这样表演出来的作品才是鲜活的。”
《伐木》的男主角彼得·斯基巴也有自己特别的方法。陆帕说,《伐木》已经是彼得·斯基巴第三次出演托马斯·伯恩哈德的作品,通过这个长期的过程,他越来越像是第二个托马斯。他还有一个自己的“秘密武器”,每次演出托马斯的戏时,脚上都会穿上作家的鞋。原来托马斯是一个“皮鞋控”,在他去世后还留下了150多双鞋,其中很多都还是全新的,他的家人就送给彼得·斯基巴一双。当这双鞋穿坏后,他们又送给他一双新鞋。
陆帕说,《伐木》原本说的是奥地利艺术圈上世纪80年代的事。但实际上和现在波兰的情况也很像,从整个世界来看也是如此。“托马斯攻击他笔下的艺术家,也攻击他自己。我们当初为了梦想而走上艺术道路,但后来却在生活中因为受到冲击而妥协。但我们并不觉得自己在妥协、在放弃,而且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已经放弃了梦想。”而在彼得·斯基巴看来,托马斯的这部作品其实是在提醒每一个忘了梦想的人,是一个在世界各地都有效的话题。
对于陆帕,北京的观众似乎有说不完的问题,两个小时的时间似乎显得太短,最后要不是林兆华硬生生地喊停,不知道还有多少问题要提。虽然现场观众并不是都在赞美他,甚至还有质疑,但陆帕并不在意,反而显得很兴奋:“我非常高兴能够有一次这样的会面,有你们这么活跃、诚实的观众,相信中国的戏剧创作一定会越来越好。”天津大剧院总经理钱程透露,陆帕接下来还会再来中国,执导一部由濮存昕和波兰演员合作的戏。(记者 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