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马与马厩
◎全力
廖静文这么大年纪了,一贯地化了妆,坐着也很端庄。她耳背,听不了说话,需要把问题写在纸上。廖静文可以看懂,然后就认真地回答。
“5月4日,95岁的李可染夫人邹佩珠去世,5月29日94岁的石鲁夫人闵力生去世,6月16日晚,92岁的徐悲鸿夫人廖静文辞世。这几位大师遗孀都很高寿,她们活着,画坛就活着。她们走了,留下了画坛美谈,也带走了中国画坛的珍贵记忆……”
侯晓明正在和山西大学美术系同班同学米家山、王燕光拍摄20集纪录片《大师的背影》,他们获悉廖静文去世,立马到灵堂前敬献了花篮。总撰稿王燕光告诉记者:“《大师的背影》不讲画画,讲画画背后的故事。我们想记录20世纪中国画坛那些最感人的瞬间。可是,老人们今天不采访,明天或许就采访不到了……”
2014年夏天,摄制组采访拍摄91岁的廖静文,主要请她讲述徐悲鸿发现晚辈画家的故事,给观众塑造出徐悲鸿画坛“伯乐”的形象。
王燕光说,廖静文这么大年纪了,一贯地化了妆,坐着也很端庄。她耳背,听不了说话,王燕光需要把问题写在纸上。廖静文可以看懂,然后就认真地回答。王燕光记得清楚的是徐悲鸿发现、提携傅抱石的一段往事,廖静文讲得非常生动。
大约是在1933年,徐悲鸿在南昌发现了傅抱石的才华,约好次日去傅抱石家里拜访。那时,傅抱石非常穷困,他的妻子罗时慧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衣裳。徐悲鸿穿着白色的长衫来了,有点羞怯又觉得衣衫不够体面的罗时慧就急忙躲进大衣柜里。可是,她哪里想到,客主聊得投缘,不觉过去很久。罗时慧在柜子里呆着实在难受,也顾不得衣衫问题了,悄悄地推开柜门出来,轻轻地为两位先生捧上粗茶。这时,徐悲鸿才发现家里还有一位女主人,自是一番寒暄。傅抱石和徐悲鸿有说不完的话,罗时慧看着到了饭点,就去外面买了包子和玫瑰饼,就着粗茶,算是招待了徐大师。
徐悲鸿边吃边夸“好吃,好吃,从来没吃过这样好的饼子”。多年后他告诉廖静文,真是为了安慰两位年轻人才这样说的。为了答谢罗时慧的款待,徐悲鸿临别时画了一幅《鸭子》送女主人。
徐悲鸿认定傅抱石是可造之材,就亲自跑去找江西省政府主席,请他公费派遣傅抱石到法国留学。可是主席说,到法国的名额已定,不好挤占。徐悲鸿就画了一幅画,据说这幅画在当时可卖500大洋。一向对徐悲鸿画作求之不得的政府主席就安排傅抱石留学日本了。这为傅抱石日后技艺精进打下了坚实基础,有论者说:“没有徐悲鸿就没有傅抱石。”
一样,蒋兆和也得到过徐悲鸿的帮助。蒋兆和留学前,白天画画,晚上就住在徐悲鸿家里。后来,徐悲鸿设法安排蒋兆和留学法国。蒋兆和回国后创作《流民图》成了一个时代的经典。蒋兆和的儿子对王燕光说:“没有徐悲鸿就没有蒋兆和。”
廖静文说,徐悲鸿不仅关心年轻人的成长,而且对主流画坛排斥的独创性前辈艺术家给予肯定。在徐悲鸿主持北平国立艺专的时候,就请齐白石这样的画家来教书。后来徐悲鸿被排挤南下,齐白石也干不下去了。到解放后,徐悲鸿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工作时,力邀齐白石出山教课。那时,齐白石快90岁了,怕讲不了课,就推辞,徐悲鸿说:“你来,在学生们面前比划比划也算。”
徐悲鸿给齐白石在讲台上装了电扇,而且给的工资比他这个院长还多。
齐白石看徐悲鸿对自己这样好,就对徐悲鸿说:“我老了,我要有个三长两短,我儿子你得管!”他把儿子托付给徐悲鸿,是对好朋友的最大的信赖。
没有想到,1953年徐悲鸿突然去世了。廖静文怕齐老受不了,就没有说。廖静文经常去看望齐白石,齐白石每次问起徐悲鸿时,廖静文都说:“忙,出国了!”一直到一年后,齐白石觉得蹊跷,亲自坐了人力车找到徐悲鸿家。可是一看,已经写着“徐悲鸿纪念馆”了,齐白石顿然明白了。他抱怨廖静文:“悲鸿死了,你怎么能不告诉我?”接着问:“设灵堂没有?”廖静文说:“没有。”齐白石就到房间里,在徐悲鸿像前,沉默良久,然后对着遗像大声说:“悲鸿,我是齐白石,我来看你,来迟了!”说着,老泪纵横……
91岁的廖静文把画坛掌故,耐心地讲给《大师的背影》摄制组。实际上,摄制组里的侯晓明,他的父亲侯恺是荣宝斋经理,母亲是美术编辑,他对画坛掌故并不陌生。侯晓明1951年出生,或许在母亲的襁褓中见过徐悲鸿。到“文革”时,他已经是美术专业的学生了,在荣宝斋资料馆,他见过廖静文。
荣宝斋号称“靠徐齐起家”。侯恺曾回忆说:“一天,徐悲鸿先生拿来一幅《奔马》,说他的一位英国朋友看上了,非要不可,但他自己也喜欢,送出去,自己就没有了。他问我,荣宝斋能不能复制一批,他自己留个副本,其余还可由他签名出售。我一口答应下来,并且为荣宝斋获利不小。”
《奔马》大的通过荣宝斋,小的通过邮票已经进入千万人的视野。而徐悲鸿以他奔腾向前的性格,影响了中国20世纪画坛的格局。如果说徐悲鸿本身就是一匹“奔马”的话,那么,廖静文就是那精致安逸沉静的厩。即使“奔马”走了,只要还有厩,世人便可感受到“奔马”的存在,因为厩里全都是“奔马”的故事……
而今,廖静文走了,她和中国画坛的故事随着“奔马”四处散去,或者随着“奔马”精神而留在每个爱美的人心里……
这一次,这个“大师的背影”,凝固在2015年的夏夜。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