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
人民网>>文化>>正文

俞峰:艺术家若不倡导优秀经典 人类的艺术成果将会流失

2014年11月02日14:52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人民网对话俞峰:从“曲高和寡”走向“曲高和众”

俞峰先生接受了人民网独家专访。章勇涛 摄

  俞峰先生接受了人民网独家专访。章勇涛 摄

  

  10月31日,第六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在浙江省宁波市落幕。

  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创办于2000年,是文化部主办的中国国际音乐比赛系列赛事之一,每三年举办一届,与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和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一起并称为“三大音乐赛事”。

  本届声乐比赛于10月20日开幕,历时12天,来自俄罗斯、意大利、挪威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赛,13位在国际声乐教学和舞台演出方面有突出成就的艺术家担任评委。共决出男女声部前四名以及中国艺术歌曲优秀演唱奖等奖项。

  在宁波,比赛评委会主席、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先生接受了人民网独家专访。

  人民网:您这次除了担任声乐大赛的评委,还带来中央歌剧院的三部著名歌剧《女武神》、《白毛女》、《茶花女》献给家乡人民,并亲自担任乐队指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俞峰:半个月上演三台风格各异的歌剧,确实是史无前例的,这在北京也是很少见的。我很高兴宁波的相关单位、部门有这样的意识和情怀,为普及高雅艺术,提高观众欣赏水平花了这番心思,还为此首次设立了歌剧周。

  开幕式上演的《女武神》是高水准高品质的,全世界也没有几个歌剧院能演,中央歌剧院的这一制作也让世界震惊。25日晚上演的《白毛女》,让不少观众热泪盈眶。《茶花女》是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外国歌剧,最大众化。这三部呈现不同梯度,让家乡人全方位感受歌剧的魅力。

  人民网:歌剧作为高雅艺术形式,国内受众面还并不广。“曲高和寡”这个说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雅艺术作品受众少、能欣赏的人少的现实。相对于声乐艺术以及另外两种声乐形式——民族声乐和流行歌曲,歌剧、美声、芭蕾、交响乐等高雅艺术的大众认同度和社会影响还很小,您认为如何从“曲高和寡”走向“曲高和众”?

  俞峰:这还在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你看唐诗宋词在当时社会也是小众的,它不像元曲那么普及,甚至在当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文盲人口。但现在,这也成为我们中华璀璨文明的一部分,我们所有的学生也都在学习唐诗宋词等这些古典文学,变得不那么小众了。艺术一定就是这样的历史发展过程。如果我们不去积极推动,可能全人类的艺术文明成果就会流失。

  并不是说流行歌曲、流行文化不好,只是反映的面太窄,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要健康、积极向上,是不跟高雅艺术冲突的。但为什么说古典音乐,高雅艺术要积极推广,因为作为一些更高层次的艺术家想真正地传播给大众。

  其实“曲高和寡”的说法还是有失偏颇的,艺术就是美,就是属于大众的,人人都能感受得到的。历史证明,这些能流传下来的优秀的作品确实有经久不衰之处,但在推广的过程中需要理解力和传播。

  人民网:您说到“传播”,但现在“高雅音乐”以一纸高价门票就把普通公众拒之门外,专供高收入的高端人群才有条件消费这些高雅艺术。艺术欣赏水平只和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有关,和人的收入高低有关吗?

  俞峰:那可不见得,中央歌剧院把全世界著名歌剧院、交响乐团的票价做了一个全面的比较,最后我们定出“1、2、3”的票价,就是100、200、300的定价。国家财政部和文化部对此加大了补贴。在国家大剧院欣赏中央歌剧院的演出,交响乐最高200元,歌剧最高300元。这个定价基本符合大部分人群的收入水平。遇到歌剧公共免费开放日的时候,几万人连夜排队,就为在人民大会堂看新歌剧《白毛女》。

  你看,歌剧有没有观众?有的!这当中存在什么阻碍?票价,而且存在票价虚高的现象,好像卖低了,就显得不值钱了。怎么解决?这部分成本差价,就由政府补贴。作为政府,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艺术本来就应该服务大众。

  所以不是没有市场,是如何引导和培育市场的问题。

  人民网:可那是在北京。如果这些剧目来宁波,恐怕没这么好运;而且对大部分二线城市来讲,这仍然是贵族消费。

  俞峰:是,有一定因素。所以我们的国家还需要为此加大力度,国民艺术素养也还需要提升,这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什么而被记住?是文化和艺术。

  文化消费习惯背后除了经济水平,有更重要的预备,比如我们的教育。打麻将、赌博也是与我们长期为伴的一种消费习惯,这中间产生的开支可能也不低,可以听一场音乐会了。如何帮助国民,把等一系列不良的嗜好慢慢转为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我们的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人民网: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和物质文明可以跟世界接轨,但我们国民对高雅的古典艺术的欣赏和接受程度没有同步呢?经济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流行文化却很快地流行开来并在文化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反古典音乐市场却越来越小?是否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欣赏习惯甚至政策导向、舆论引导有关?

  俞峰:存在教育、文化、历史、传统等很多方面的原因。从历史传统来看,外国人可能上千年就喜欢歌剧、交响乐等这些艺术形式,但你看我们的京剧、越剧,现在也没什么年轻人看啊,所以跟艺术熏陶、美育教育的缺失有关,还有目前舆论误导、迎合低俗,媒体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中国人目前的国际形象是对奢侈品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但在艺术文化软实力上是短人一截的。这首先要从教育抓起。

  我们的美育教育在国际上是很落后的。我记得十几年前,我翻看过我儿子的音乐课本,光对《白毛女》的介绍,就是七零八落,那些教材的编写仍然非常老派,并没有系统性地翻新,我看到就很愁,这就是我们当下的美育水平!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改变。美育教育是孕育人情感的、帮助人过上美好生活的教育,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人民网: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都是很有影响的,落户宁波的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今年也已经是第六届了,您认为高雅艺术要被更多的国民接受,在提升国民自身俢养和欣赏水平方面,在普及、推广、引导、教育等方面有哪些基础性的工作必须要做?

  俞峰:当下大众文化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浮躁,一个快餐文化。我认为,除了教育,国民的艺术审美跟舆论引导和传播也有很大关联。我忍不住要批判当下那些只顾利益不顾社会责任、道德责任的媒体,靠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博眼球、抓收视率,可能会获得一时的经济利益,却降低了受众审美趣味,进而损害民族整体素质。正确引导和发展大众文化,不断提高消费者的辨别力与审美能力,这是媒体应有的责任。

  每一个人都有感知艺术的能力,都具备欣赏美的因子在骨子里,但不去开发和培育,感知力会钝化。我们的歌剧《女武神》,艺术家们在演奏或表演时,也常常落泪感动,并且我们深知,这真的是一部经典之作,有真善美的东西在里面,所以打动人心。所以我们愿意花大把的心思去编、去排、去演,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

  为了推广歌剧艺术,中国歌剧院力推“高雅艺术进校园”,每年在全国各地内上演中央歌剧院的精品剧目。

  人民网:艺术家是不是常有一种“我想把我发现的美好也领你们看”的心情?

  俞峰:对,艺术家有这样的职责,如果只是一味迎合大众,不去倡导、不去推动优秀经典,全人类的文化和艺术成果都会流失。

  媒体当然要有这样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我愿意接受你们的采访,也是借你们的平台,让艺术的传播多一种可能性。

  人民网:现在打开电视,占据大家视野的基本是各种通俗唱法赛事与流行歌手选秀,如中国好声音、青歌赛、超男超女赛等等,而国内的钢琴、小提琴大赛却很少看到听到,即便有,也是观者寥寥。您如何看到这一现象?

  俞峰:流行文化并不是不好,但你会看到一种局限性。为什么经典可以流传下来?它背后有深厚的积淀,有永恒的命题,像一座宝藏,永远有挖不完的宝。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方式诠释,都能从中挖到宝藏。

  我也担任过青歌赛的评委,但这种大赛机制最直接的作用是选拔人才,它当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大众审美、提高大众艺术修养,但不要忘记,大家口中的“高雅艺术”在这方面也有巨大的能量,不要忽略它们。(陈怡)

    【人物名片】

  俞峰,1964年生于浙江宁波。现任中央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指挥系主任、中国指挥学会会长。

  198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师从徐新教授和郑小瑛教授。

  俞峰参加了2014年10月15日在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