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冯双白(人民网 王鹤瑾 摄)
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人民网文化频道特推出了“回望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文艺名家话精神故乡”系列访谈,邀请去年参会的文艺界代表人士,回顾一年来文艺界涌现出的新气象。近日,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冯双白做客人民网,畅聊座谈会后的感悟,以及新作《永恒的刀郎》的创作经历,他表示,“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常怀敬畏之心。”
文艺创作似修行 要坚守理想不忘初心
时隔一年,冯双白回忆起习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记忆犹深,“习总书记说话非常沉稳有力,语速不快,但落地有声。”冯双白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习总书记号召艺术家们要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告诫大家要把创作当做立身之本、重中之重;第二,艺术家要高高举起精神火炬,照亮前进的道路,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要去做市场的奴隶,不要被花里胡哨的东西所吸引。”冯双白表示,习总书记的讲话,不仅为我国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也拨开了艺术家们心中的迷雾,感觉到文艺的春天到来了。”
习总书记曾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社会高速发展,商业化带来了诱惑和挑战,”,冯双白直言,不少年轻人一夜成名后,沉浸在虚幻的繁华世界中,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希望年轻的舞者们能清醒地意识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希望他们能够沉下心来,不为浮华所动,不被虚荣所迷惑,尊崇追求艺术的初心。”
“台湾舞蹈家林怀民在取得成功后,放下光环去了印度,回来就创作出优秀的《流浪者之歌》。”冯双白认为,“艺术有点像修行,必须安静下来,不要把艺术创作当成简单的谋生的手段。”
深入生活被感动 创作《永恒的刀郎》受喜爱
冯双白在访谈中透露,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从文艺创作到文艺界的风气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很多艺术家都积极主动地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文艺工作者踊跃地深入基层采风,用心创作,贴心服务百姓。
冯双白坦言,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他曾深入新疆麦盖提县为维吾尔族的刀郎人创作歌舞剧,“与当地百姓聊天,向懂得维吾尔文化与刀郎文化的人请教”,详细了解历史。冯双白表示,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面前,创作者要常怀敬畏之心,他说,当得知刀郎人与沙漠的抗争过程后,内心极为震撼,“麦盖提县几乎全被沙漠包围着,极其缺水,种植树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刀郎人仍乐观面对大自然的考验,如今麦盖提周围的层层绿化带,都是他们坚持了几十年的成果。”冯双白被刀郎人坚毅的性格所打动,为他们创作了民族歌舞剧《永恒的刀郎》,现已成为当地老百姓最喜爱的剧目之一。
知青时代读好书 借着烛光读《悲惨世界》
冯双白自幼学习舞蹈,对他而言,舞蹈与音乐自然而然成为精神的源泉,但真正对他灵魂深处产生影响的是书籍,尤其是雨果的《悲惨世界》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两本书给自己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心里埋下了坚强的种子,教会我怎样面对苦难,是精神上的滋养。”
当冯双白谈及“精神故乡”这一话题时,不由得回想起过去艰苦的知青生活,“白天劳动了一天,晚上回去还没电”,要想看书的话,还得用自己的书跟别人换着看,“为了到另外一个连队去借《悲惨世界》,需要穿过内蒙古的乌梁素海,走大半天的路程,回来借着烛光,读给大家听。”
烛光虽不及灯光明亮,但书中的智慧足以照亮人心。冯双白坦言,“当时读了很多中外文学作品”,思想上曾发生过剧烈的碰撞,不断思考着该如何面对苦难,面对黑暗?“当时我们常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冯双白说,这就句话成了自己的信仰,“无论生活是多么艰难困苦,也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文字整理:王鹤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