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
人民网>>文化>>正文

马伯庸中秋话嫦娥:嫦娥最早原型或与常羲有关

马伯庸

2015年09月26日08:26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因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兴趣,所以每次到中秋节,我都会想起嫦娥。在中国神话里,嫦娥奔月是最著名的故事之一。

嫦娥本名叫桓娥或姮娥,避汉文帝刘桓的讳而改为嫦。这个嫦字什么意思呢?右边的常,上面是尚,下面是巾,尚的本意是摊开,巾指布,两意合在一起,即是日常穿着,后又引申出持续之意。常字加女,即是不死之女。所以说她改名叫嫦娥,名副其实。

最早《山海经》里的记载,月神叫“常羲”,也叫常仪、尚仪。常羲和她姐姐羲和嫁给了帝俊,羲和生了十二个太阳,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姐妹俩一个成了太阳的母亲,一个成了月亮的母亲。古音读羲为娥,嫦娥的最早原型,恐怕和常羲有关。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写过一本专著《灵宪》,把这个故事给说全了:“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意思是嫦娥偷偷吃了药,登月之前还找人算了个命。”

同时代的《淮南子》外八篇里,把这个故事改了一改,不是嫦娥偷药,而是后羿的弟子逢蒙去偷,嫦娥阻止不及,只得自己一口吞下。本来她是可以升天的,又觉得有愧于后羿,才滞留月宫。这样一来,就把嫦娥给洗白了。

就在同一本书里的《览冥训》里,又重复了一遍嫦娥奔月的故事:“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可这个版本的《淮南子》,是今本,不全。有人在另外一本书《初学记》里找到引用古本《淮南子》的记录。在“姮娥窃以奔月”后头,多了三句特别可怕的话:“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也就是说,在《淮南子》那个时代,嫦娥奔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嫦娥到了月亮,变成了一只大蟾蜍,成为月精。

嫦娥奔月,月中蟾蜍,不知是谁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了一起,结果一个大美女就此成了青蛙公主,夜夜在广寒宫里哭泣。后来古人也觉得这样太恶心了,久而久之,嫦娥奔月里就没有蟾蜍的事儿了,不过“蟾宫”一词倒是保留下来,成了月亮的代名词,蟾宫折桂还成了祝福科举中举的一句吉祥话。

当然,对中国人来说,中秋节和嫦娥本身的关系已经不大,取月圆之意,更多是有团圆相聚的意义在里面。古人没电话,没视频,唯一能和远方亲戚共同分享的,只有千里共婵娟而已了。中国文化有强烈的归家情结,中秋月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为作家马伯庸)

 

(责编:艾雯、李岩)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