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人民网>>文化>>正文

俞峰:攀登歌剧新高峰 《屈原颂》讲好中国故事

2015年10月13日07:35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做客人民网(人民网 王鹤瑾 摄)

访谈视频 文字实录

编者按:今年10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值此之际,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了“回望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文艺名家话精神故乡”系列访谈。近日,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做客人民网访谈。从中央歌剧院新近创作的《北川兰辉》《屈原颂》《我的母亲叫太行》一路谈下去,俞峰与他的团队在“高原”上奋勇前行,旨在攀登更高的歌剧“高峰”。俞峰还鼓励年轻人多读书,多看戏,多欣赏文艺作品,只有精神的愉悦才能让人获得更大的幸福。

“攀”高峰作品 《北川兰辉》摒弃高大全

虽然已经过去近一年的时光,但文艺座谈会上发生的一幕幕在俞峰眼里仍是历历在目。俞峰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与文艺界人士交流意见,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艺术家的亲切关怀。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俞峰印象最深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文艺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当中是一项占相当比重的工作。第二,文艺应该为什么人创作,为什么人服务,应该写出什么样的作品。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文艺队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俞峰透露,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中央歌剧院先后展开了50多次学习,深入研讨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决策部署,“中央歌剧院提出,我们要学习如何做一个国家艺术院团德艺双馨的一员。”

对于习总书记指出的文艺界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俞峰也是感同身受,“要创作高峰作品,得有大量的高原作品。但是我想在这个讲话以后,会有很多优秀的作品,甚至高峰的作品出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鞭策,任务很艰巨。”随后,中央歌剧院马上着手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原创歌剧《北川兰辉》便成为了首个集全院之力打造的精品项目。

《北川兰辉》聚焦的是2013年四川北川地震灾区的副县长兰辉同志。在经过长时间的采风和悉心的打磨之后,这台演出也从雏形变得血肉丰满。俞峰介绍称:“在歌剧里面,我们摒弃了高大全式的英雄。要让人物讲百姓的话,而不是讲空洞的话。我们更多的是反映兰辉在生死之间的选择,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选择。当人们不理解的时候,他又有怎样的内心冲突;他又是如何来面对自己的病痛。”

今年5月23日,《北川兰辉》进行了首场演出,“观众是空前的,哭得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感动。演出还特意做成了年度中央歌剧院公众免费开放日,我们首先把新作品投放到市场上,然后让老百姓来检验。”

现实手法创新形式 《屈原颂》讲中国故事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习总书记还深切地期望,创作者们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众所周知,因为是表现当下的事,虚构的成份少,受限制的地方多,现实主义歌剧的表现难度很大。即便如此,俞峰还是亲自率领着中央歌剧院的创作团队努力打造或改编出一台台贴近现实、折射当下、而又接中国地气的优秀作品。今年6月底推出的歌剧《屈原颂》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据俞峰介绍,《屈原颂》由中央歌剧院和中国文联、北大联合打造,其明确立意就是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俞峰认为,“屈原作为一个具有理想主义和爱国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对我们后来是有很大影响的,此外,还有他的求索精神和士大夫的骨气也有着现实意义。”

带着习总书记提出的“文艺工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的指导思想,清唱剧《屈原颂》比传统的清唱剧有了很大的推进和创新。清唱剧是有故事情节,有人物,但是没有布景的一种表达样式。但《屈原颂》有了很多的改变,俞峰介绍称:“我们有舞台背景、舞美,用的LED投影。乐队也不是像交响乐一样坐着,是坐在布景里面的。此外,服装也很考究,花了三四十万,这还只是合唱队的服装,还不算主要演员的。”

接下来,还有好戏连台。中央歌剧院还将于今年十月拿出大剧《我的母亲叫太行》,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俞峰提前向人民网透露,虽然还是反映太行山八路军抗日的历史故事,《我的母亲叫太行》将做成一个抗日题材的新风格。“我们歌剧所要表现的是另外一种形式,可以场面宏大,可以是史诗般的,但是更多的表现人们的感情、命运,他们的生活故事”。在布景上,《我的母亲叫太行》也翻出了新意,“我们这次布局设计,采用传统木刻式的、版画式的,创作出了一种新风格”。俞峰说。

书籍是知识的精华 精神愉悦能获更大幸福

作家梁晓声曾说过,人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的故乡,另一个则是精神上的故乡。在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在与梁晓声对谈时曾希望文艺家要使更多的青年也都有精神上的故乡。对于精神故乡的命题,俞峰也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所有中国古典传统的优秀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

据俞峰回忆,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不仅提到了古今中国众多优秀作家及其作品,畅谈了那些文艺作品、小说、哲学对他的影响,甚至还追忆了当年跑几十里地去借《浮士德》的情景。从习总书记的人生经历和个人解读中,俞峰深刻地认识到,“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精华,书本是让我们能够站在历史巨人的高度上进一步发展的。”尤其令俞峰感到意外的是,习总书记的渊博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他在讲话中甚至还提到了瓦格纳、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音乐大师。俞峰说,此次文艺工作座谈会给予文艺工作者以巨大的鼓舞并指明了创作方向,单就中央歌剧院来言,“世界上的名人,包括像屈原这样的伟大诗人,都是富有哲理的哲人,我们都能把表现他们的作品搬上舞台。我们今年还要上演瓦格纳的《众神的黄昏》,这部歌剧是长达整个17小时,由四部剧构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歌剧,也是最难攀登的一部歌剧。中央歌剧院有能力去挑战这个高度”。

在当下的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了自身的方向,成为精神世界贫乏的迷惘一代。对此,俞峰重新解释了“文艺青年”一词,并以此为目标寄望年轻人,“文艺青年充满了浪漫,充满了想象,充满了对世界的希望,这才是青年的根本。所以,要多读书,多看戏,多欣赏文艺作品,使你的精神更加丰富,精神的愉悦能使你获得更大的幸福。”(唐平)

(责编:陈苑、许心怡)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