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文化专题>>大美云南
人民网>>文化>>正文

非遗对话:云南民族传统歌舞乐传承与传播的现状调查暨当代实践(组图)

2015年11月13日16:51  来源:云南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非遗对话:云南民族传统歌舞乐传承与传播的现状调查暨当代实践(组图)

  云南网讯 (通讯员 何华)应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邀请,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率41位来自云南滇西北、滇南等地区的国家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于2015年10月23至25日赴京参加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会议”暨“首届中央音乐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展演”,引起了学界与其他与会者的极大反响。此次会议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中心协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如何在社会、公众、高校等不同层面进行探寻与实践; 世界的经验、国家的设计、学界的指导以及市场的萌动之间如何联接等议题,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

  24日晚7点半,云南特有民族中的傈僳族、怒族、纳西族、白族、拉祜族、傣族、布朗族等诸位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为北京观众表演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音乐。集中展示了由“非遗”传承人领衔表演的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乐、少数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人格精神以及极具特色的歌舞乐,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观众们迟迟不愿离去,纷纷表示意犹未尽。

  傈僳族的《阿尺木刮》

纳西族《阿卡巴拉》

  纳西族《阿卡巴拉》

四代同堂的《快乐拉祜》

  四代同堂的《快乐拉祜》

  25日上午9点,在中央音乐学院综合楼501室,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黄凌飞教授主持了本次大会安排的云南专场——“非遗对话:云南民族传统歌舞乐传承与传播的现状调查暨当代实践”的主题讨论。

  此次对话以“传统在场”为主题定位,以“非遗对话”为讨论内容,同时以“文化主人”的表述为原点,推动学界与管理层之间进行学术性、公益性为目的的探讨对话,共同关注云南民族传统歌舞乐的内源式传承与在异地新语境下横向传播的新的社会语境,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云南民族独特歌舞乐文化传承现状及发展策略。

传承人在交流会上表演

  传承人在交流会上表演

  在专题讨论中,中央音乐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张伯瑜教授指出,作为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我们应该坚守这些音乐文化,不要让流行音乐淹没了这些美丽的声音。中国艺术研究院李玫教授十分肯定这些传承人的技艺和民族音乐文化,她认为,传承人们应该树立足够的自信,不要为了借鉴其他艺术形式而改变自身独有的个性和风格。中国传媒大学何晓兵教授首先肯定了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所做的努力,并强调非遗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同时也从传媒学的角度,表达了对“传承”与“传播”的看法。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音乐研究所所长齐易高度肯定了此次“非遗对话:云南民族传统歌舞乐传承与传播的现状调查暨当代实践”的运行模式,同时指出,非遗传承应该由局内人来主导,作为非遗保护部门的专家和工作人员无法理解这些音乐文化,因此也无法主导传承工作。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玉成教授指出各种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地方性,应该从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寻找与之相适应的保护与传承的措施和手段。

  追求艺术品质与文化本真,提倡全民真实与遗产共享,是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的主题目标。此次活动协同文化、教育、社会、等各方机构力量,探索校园形态、社会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方式,并将民族传统艺术的这份宝贵遗产分享至社会各界。同时,促进政府和民众理性且可持续地运用云南民族艺术资源,以推动“可持续传承”与“可持续保护”之双赢模式的实现。此举,不仅有效服务于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传播工作,并能够有效培养民族艺术保护研究与实践的新兴专业人才。

(责编:王艺锭、许心怡)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