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一国领导人身上的标签很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不一而足。对于习近平来说,有一个标签是主动而为,而且甘之如饴,这就是“文艺”。
【读书】
“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去年二月,习近平在俄罗斯电视台说的话。说话间,他列出了一串名字: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
无论出访还是国内的文艺座谈会,习近平的讲话中,总会出现如这串名字一样,年轻时阅读的痕迹。回忆起那份私人阅读清单,他会饶有兴致地回忆青春。对于许多热爱文艺者来说,青春的确是与特定的书和作家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莎士比亚。对于不到16岁就去陕北小村子里插队的习近平来说,“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是那几年间不断思考的大问题,他自己回忆说,最终在这种思考中,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在这份阅读清单中,他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
在陕北村落中寻找这些作品并不容易。他曾在文艺座谈会中回忆说,当年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对方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
这些阅读,也在他成为最高领导人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他在法国是这么说的。“读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读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冉阿让、卡西莫多、羊脂球等艺术形象至今仍栩栩如生地存在于我的脑海之中。欣赏米勒、马奈、德加、塞尚、莫奈、罗丹等人的艺术作品,以及赵无极中西合璧的画作,让我提升了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还有,读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让我的头脑充满了无尽的想象。”
你很难相信,一国领导人对一国作品有这样的熟悉程度。
但你能见证,一个人无论多忙,对于年轻时钟情的文艺,都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
比如两次去古巴,习近平第一次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最爱的莫吉托。
【旨趣】
不得不提到贾大山,他几乎就是观察习近平文艺旨趣的一面镜子。
那时习近平才20多岁,到河北正定任县委副书记。这个年轻的县委新领导,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是当地业余作家贾大山。文艺对习近平有多重要,此处一目了然。
他们二人的交往细节,在习近平本人的笔下,妙趣横生。
“此后的几年里,我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有时他邀我到家里,有时我邀他到机关,促膝交谈,常常到午夜时分。记得有好几次,我们收住话锋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了。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
让习近平难以忘怀的,除了这段珍贵的友情,还有贾大山的文学观念。他说,把贾大山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自己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他所赞赏的是,贾大山没有忘记一名作家的良知,歌颂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这一点,直到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还念念不忘,直言这位热爱人民的作家,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忧国忧民情怀。
无论是长途跋涉去求人借书的陕北时光,还是与作家彻夜长谈不知今夕何夕的正定岁月,习近平人生的前几步,以这种方式走下来,以这种形式打下了烙印。所以无论在宁德还是浙江,他勤于思考、热爱写作的习惯并不让人奇怪。《摆脱贫困》《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之江新语》这些书的出版,绝非偶然。其中文风简单明快,论述事理分明,明显受了不少之前阅读经历的影响。
【价值】
文艺曾是那个陕北青年打开世界的窗户,也真切地帮助他在真实世界中纵横捭阖。
比如阅读《浮士德》的那个故事,过了40多年,习近平出访德国时,专门讲给了德国人听。当年穷知青的阅读就此有了私人阅读之外的意义,习近平自己解释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外国人听时说: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
你会看到,无论在哪国演讲,习近平的引用都让人印象深刻,这其中绝大部分是作家、思想家的话,这些帮助习近平拉进了与世界的距离。比如在巴西,他引用国宝级作家保罗·科埃略的名言“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气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手中”;在阿根廷,他引用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中的话“兄弟之道是团结同心”;在韩国,他引用该国古代诗人许筠写下的“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的诗句。
每次出访,他都以大量诗文贯穿始终。发出友好声音,也展示一个底蕴丰富的中国形象。而这些引用,记录了中国外交许多重要的时刻。
比如2013年他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第一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当场表达中国人民的诚意,邀请200名师生来华参加夏令营。他说,看着同学们就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那段令人难忘的青春记忆。而在表达这些时,他引用了哈萨克斯坦伟大诗人、思想家阿拜·库南巴耶夫的话,“世界有如海洋,时代有如劲风,前浪如兄长,后浪是兄弟,风拥后浪推前浪,亘古及今皆如此。”
出访时,文艺即外交。
在国内,文艺即人民。
作为一国领导人,如果习近平的文艺爱好只为个人旨趣,那不值得这样书写。他真正展示出多年来对中国文艺,乃至对文艺与这个国家的关系的思考,集中体现于去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
这篇最近才公布的习近平的谈话,他直接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你会看到,他表达这个观点时,延续了非常良好的传统。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江泽民到胡锦涛,不约而同地谈到过同一个话题。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这三个观点,是习近平对于文艺与人民关系的终极答案。
“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
曾经热爱文艺的青年,如今在治国理政中,将文艺放在了特殊的位置。你很少见到一个领导人,如此热衷于引用文艺作品,并直言不讳的戳到问题核心,那就是,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时,文艺的重要作用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最终,中华民族要以文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其中,文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注:本文为“文艺星青年”特约稿件,转载须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文艺星青年”(微信号:wenyixingqing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