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人民网>>文化>>正文

地方戏逆袭,需找准现代观众的频道

郁华

2015年11月20日07:23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在作家莫言的乡愁里,有一种因高密茂腔而起的“忧伤”——曾经,县里的剧团到村里演出都一票难求,可现在“地方党委政府很关注、很努力,但是却没有人看,这样的艺术很难长久”。

寂寞不光是茂腔一家的,大多数地方戏都感到了来自这个世界深深的伤害。有调查显示,1983年全国共有374个戏曲剧种,到2012年已经减少到286个。其中,绝大部分气息微弱,仅有60至80个还能保持经常性演出,拥有较稳定的观众群。

地方戏时常像个没落贵族。留住剧种,却留不住观众;靠保护活着,却难以再“火”起来。

这没落有时代的原因。地方戏根植于农耕文明,在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消解了地方文化的边界,它的土壤正在消失。农民大量变成市民,人口流动加速,受众情况更加不乐观。

然而,在顾影自怜之余,更需要反思的是,为啥祖上曾经“阔过”?那时的地方戏,特点之一是“时尚”。在封建、保守的文化沙漠里,地方戏像一条奔涌的河流,忠肝义胆与魑魅魍魉,男默女泪与离愁别恨,纷纷入戏。戏里有生活的主战场,众生在戏里能看见自己。

而如今,大多数地方戏里,有经典,有继承,唯独缺少跟现代人的交集。正如剧作家余雍和所说,不是年轻人疏离地方戏,是地方戏在疏离年轻人。地方戏要逆袭,更应从自身找原因,与时代接轨,以创新求突围。

创新常常源自跨界。几年前,黄梅戏皇后吴琼打造了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原汁原味的黄梅小调推动剧情发展,群戏部分又加入了踢踏舞的流行音乐。跨界让老戏开出新花,能不断给人惊喜的艺术,自然值得拥有更多拥趸。

逆袭少不了更精准的观众定位。随着文化产品日益丰盈,给什么“吃”什么的时代已经过去,观众的口味日益挑剔、细分,在买方市场的现实下,“撒胡椒面”式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证明了精准定位用户的必要。截至目前,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演出了两百多场,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粉丝,迎来口碑与票房双赢,现在仍在四处巡演。

此外,传承与发展并不矛盾,地方戏的复兴,不应拒绝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今年5月,3D版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在洛杉矶好莱坞杜比剧院上映,让人“脑洞大开”。借助3D技术,演员表演的战斗场面更加炫目,兵器抛出屏幕的视觉效果,更是激发了观众肾上腺素的分泌,让人看到京剧狂拽酷炫的一面。地方戏常常被诟病“老土”、“粗糙”,何不借助最现代化的方式,让人眼前一亮,重新走近观众、走向世界?

瞻仰人类发展的历史,物竞天择的道理也适合于文化领域,多少文艺类别“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地方戏要重返荣光,不能徒有情怀,心是热的,却不肯为观众改变自己,终究只能在孤芳自赏中,成为博物馆里的凭吊。正如茨威格所说,“到伟大事业中寻求庇护”,对地方戏而言,这伟大的事业,便是服务于时代,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艺术享受。

地方戏觅知音,政策倾斜是必要的,地方扶持也不可少,但最关键的,是反求诸己。只有紧跟时代的脉搏,创新求变,才能找准现代观众的频道,才能让地方戏不老,让艺术长青。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