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
人民网>>文化>>正文

屠呦呦其实不愿给自己出书 首部传记问世讲述背后故事 

田超

2015年12月16日08:02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屠呦呦其实不愿给自己出书

  14岁时,屠呦呦哥哥送给妹妹的照片。书中插图

  屠呦呦11岁时与妈妈合影。

  首部全面记录屠呦呦女士过往经历的传记《屠呦呦传》,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昨天,人民出版社政治一部主任张振明接受采访时透露,一开始屠呦呦是不愿意出这本传记的,“她对名利看得挺淡的,不想宣传自己。后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领导劝说她,出这本书不是宣传个人,是让大家看到中国医学的发展和变迁,她才同意出。”

  内容揭秘

  还原“中药”“钢铁”的爱情

  10月5日下午,85岁的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很多网友将屠先生名字与《诗经》联系起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传》第一章就讲述了屠濂规给女儿起名字的过程:女诗经,男楚辞,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取名习惯。父亲吟诵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仗“蒿草青青,报之春晖”……这四句满满童话的诗使呦呦度过了诗意的童年。

  书中收录了130余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幼年的屠呦呦和母亲,是现在能找到有关屠呦呦的最早照片。“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宁波小娘的样子”,这是老辈的家乡人对屠呦呦青葱岁月的印象。在宁波名校“效实中学”学习时,屠呦呦整体成绩平平,语数外平均70分左右,唯独80多分的生物比较突出。

  全书通过对她本人和家人、同事、同窗、学生的探访,还原了很多其生活、成长、爱情细节的小故事。屠呦呦14岁,哥哥屠恒学在赠给妹妹的照片背面写道:“呦妹:学问是学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书中“研究实习员的爱情”一节记录了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钊的故事。两人是效实中学的同学,在李廷钊姐姐的撮合下走到一起。那时李廷钊在马鞍山钢铁厂工作,有朋友戏称,他与屠呦呦的结合是现代(钢铁)与传统(中药)的融合。婚后,屠呦呦不善于做家务,家中大小事务基本由先生全包。

  出版故事

  单位劝说下同意出书

  与市面上的名人传记相比,《屠呦呦传》不厚,总计8万字,不到200页。这部书从策划到出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是人民出版社近年来出版速度最快的书之一。张振明表示,为这本书编写工作出力的人很多,包括采访过屠呦呦的记者,屠呦呦的学生、朋友,而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屠呦呦本人不愿出这本书”。

  张振明说:“一开始她不同意出这本书,她对名利看得挺淡的,不想宣传自己。后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领导劝说她,出这本书不是宣传个人,是让大家看到中国医学的发展和变迁,也让大家看到整个研究团队的努力和艰辛,是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精神的需要,她才同意出。”

  在翻看书稿时,张振明很突出的一个感受是屠呦呦的爱国,“她不是虚的,当时她接受研究青蒿素的任务时个人处境非常困难,丈夫也下放了,但是一听说是国家需要,二话不说就接受了。后来三四年不回家,女儿都不认识她了。”另外一个感受是屠呦呦的“执拗”,“她认准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当时药学是冷门,比如当年在北大读书时,别人都选择热门的药物化学专业,当时生药学是冷门,但是她喜欢就坚持要去做,还有就是她的创新意识。”

  屠呦呦的学生王满元博士参与了全书的编写工作,他说:“屠老师获奖以后,网上的各种报道比较多,也有一些道听途说和杜撰的内容。我们这本书首先保证的就是完整性和真实性,图片也很珍贵,很多照片和描写的场景我也是头一次见。”为人低调是王满元对老师的最大印象,“80年代她在研究领域就很有名了,1995年就参加了世界妇女大会,一直到2011年拉斯克奖,中间这个过程也挺长了,近20年的时间她一直安于工作。”

  

(责编:邹菁、李岩)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