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人姓名不靠譜的兩個細節
細節一·稱名不舉姓
很多老北京人都知道,旗人有個習慣叫“稱名不舉姓”,或者叫“以名代姓”。如和珅,和珅是他的名字,鈕祜祿是他的哈拉(注2),英額是他的穆坤(注3)。清代人稱呼之為“和珅”或“和致齋”,有時則尊稱為“和相”“和中堂”,而沒有人稱呼他為“鈕大人”或者“鈕祜祿·和珅”。這就是清代旗人使用姓名的方式。最新的清宮戲《山河戀·美人無淚》的第二集裡,出現了清太祖的牌位,上面直書“天命漢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之靈位”。這裡我們不追究入關前是否有漢文牌位,也不追究“天命汗”怎麼成了“天命漢”,單說這姓名連用,就是清代不可能出現的情況。
細節二·旗人女子名字
清代旗人女性的名字,在入關之后的記錄就基本很少了。就算是清代宮廷選秀女的時候,秀女綠頭簽上也都是隻寫年歲,姓氏,父、祖、祖父三代職官名諱,偶爾還會寫上秀女的小名。根據朱家溍依照檔案來看,孝定景皇后——即隆裕太后在選秀的時候,其秀女綠頭簽上的小名是“喜子”(注4)。而清初旗人女性的名字有少數記錄,如蘇適、德音哲、穆克金、威妮、賽古希、伍喇姐、艾因姐、雅姐、芳姑、福哲、愛妮、瑪邁、鈕鈕克、那蘭珠、蘇白琳等等,和男子一樣,她們的名字都不系姓氏,故而不會有《步步驚心》裡面“我叫馬爾泰·若曦”之類的習慣出現。
格格不入
甩手絹者為典型清宮戲人物,其他則按照清代習慣,可見二者差距之大。
甩手絹
模擬清宮戲裡的女性穿越到康雍時期的情況。其不僅裝束從晚清、民國穿越到了清初期,旗頭的裝飾,裡面的褲子,甩其手絹,都不符合清代的習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