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實的莎士比亞 從小迷戀貴族生活愛上男人--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揭秘真實的莎士比亞 從小迷戀貴族生活愛上男人

就像“紅學”在中國一樣,莎士比亞學也是西方一個解不開的迷。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欲望隨處可見,他創造了兩對最偉大的情侶——羅密歐與朱麗葉、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前者是痴情的少男少女,后者是高貴的中年通奸者,以表達他對愛情的夢想。
2013年06月02日11:07    來源:東北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就像“紅學”在中國一樣,莎士比亞學也是西方一個解不開的迷。這位偉大劇作家在西方文化中有著不可動搖的至高地位,影響無處不在,但他在世時卻沒有留下任何信件、日記、手稿,同時代人對其也廖無記載,人們從不知曉他的真實身份,甚至“莎士比亞”這個名字是真名還是化名,都無從考証。

  而西方學術界泰斗級人物斯蒂芬·格林布蘭特,卻從莎翁作品的蛛絲馬跡中“推演”出了一個新的莎士比亞,還原了他的俗世生活,引起轟動——

  他來自偏僻小鎮,沒有受過大學教育,也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卻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永遠被人銘記的最偉大的劇作家,成為西方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名字叫威廉(William),威爾(Will)是他的昵稱,也有欲望之意。欲望、決心、意志……也許這正是他之所以成為“莎士比亞”的動力和源泉。

  莎士比亞(資料圖)

  從小迷戀貴族生活

  幾個世紀前,一位牧師手持鵝毛管筆,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鎮教區的登記簿上寫道:“約翰·莎士比亞的兒子於1564年4月26日受洗”。這個孩子后來被命名為“威廉·莎士比亞”。

  小時候,威爾家境比較富裕,父親約翰是位皮套商,兼做羊毛生意,曾擔任鎮長一職,在當地屬於公眾人物。可他一輩子簽名都隻會做記號,妻子瑪麗也是一樣。因此,他們對長子威爾寄予了很大期望,在其7歲時,便將他送進鎮裡的“國王新學堂”學拉丁語。在當時,拉丁語是文化和教養的象征,也是進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在學校裡,老師讓學生們用拉丁語演出戲劇,威爾因而從小就有機會學習表演。

  鎮上常有劇團造訪,上演許多傳統劇目,尤其是規勸人的道德劇,主題都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有時候,演員們還扮演抽象的“人類”、“青春”或“惡行”,這種象征手法在日后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得到借鑒,如《亨利四世》中穿著繪滿舌頭長袍的“謠言”,《冬天的故事》中拿著一個沙漏的“時間”。而在他的許多劇作中,代表邪惡的那一方總是受到懲罰,罪有應得。

  在傳統的節慶日裡,人們可以肆意喧鬧,男女老少都跑到樹林裡整夜玩樂。這些深深扎根於英國中部的民間風俗,將高尚和粗野美妙地融為一體,對莎士比亞的想象力可謂影響深遠,他的許多劇作中都留下了這些痕跡。如《仲夏夜之夢》中,戀人們就相會於雅典的樹林。

  有兩件事情極有可能對年少的威爾產生過不小的影響。11歲時,伊麗莎白女王一世曾在大批隨從的簇擁下巡行到英國中部。那宏大的場面,那種王者駕臨時的群情激奮,讓他一生都迷戀於王者的超凡魅力,以至於他寫作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想象國王、貴族、紳士的生活,沉醉在對特權的甜蜜期待中。

  在他快滿13歲時,家道開始中落。復興之夢畢生縈繞著莎士比亞,他在劇中一再表現出對收復失去的財產、頭銜和身份的強烈渴望。

  不過,莎士比亞沒有因上不成牛津、劍橋而受挫,家庭的變故反而使他較早獲得了生存能力。由於從小就幫父親打點自家的生意,如制作手套,收購羊毛,使得手套、皮革、羊毛等意象后來在他的劇作中頻繁出現。羅密歐渴望成為朱麗葉戴的那隻手套——這種強烈的愛情表達,給觀眾的印象極深。

  完成家族復興之夢

  大約在20歲左右,莎士比亞離開小鎮前往倫敦。

  最初幾年,據說莎士比亞在倫敦的職業是當雜役,在劇院門口為觀眾看馬。后來受雇於劇團,打雜、演配角、當提詞人,什麼都干過。他很快就抓住了機遇。那時的倫敦是一個“經年不散的集市”,在殘酷的商業化演出中,劇團為了生存,就得吸引更多的人上劇院,就得不斷有新的劇目上演。莎士比亞的創作才能正好有了用武之地。

  當時英國最紅的劇作家是克裡斯托弗·馬洛,他的劇作《貼木爾》震撼了英倫。當莎士比亞得知馬洛同樣出生於一個小鄉鎮,其父親也不是富裕的紳士,而是普通的手藝人時,受到很大的鼓舞。顯然是因為馬洛,他做出了一生中極為重要的決定:不僅要當演員謀生,還要嘗試寫劇本。他決心像馬洛那樣寫一部史詩,而且是英國的史詩。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