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人石刻上“踏刻”
包公在端州留下的唯一真跡,內容是“與領導同游”
據稱這幾個單詞的意思是:來自(馬來西亞)某老城的某某
外國古人“到此一游”石刻在著名石刻《端州石室記》左側
肇慶
近日,有網友在埃及盧克索神廟旅游時,驚訝地發現神廟浮雕上有人用中文寫上“丁錦昊到此一游”,“到此一游”居然涂鴉到了國外,此事引起網上一致撻伐。同時也引起網友對古今中外國人樂此不疲題寫“到此一游”的關注。
5日肇慶市民盧先生報料說,很早以前在肇慶七星岩風景區就有外國人在那裡“涂鴉”。
外國古人拉丁字母“到此一游”?
羊城晚報記者聞訊趕到七星岩。據了解,七星岩摩崖石刻有500多幅,為中國少有的龐大摩崖石刻群。其內容包羅萬象,記述了肇慶的地理環境、山河變遷、歷史大事、宗教信仰、廟宇建筑、岩石水土及朝代更迭等,其中,也有個別“同游”、“同至”等類似現代“到此一游”的石刻。記者採訪了解到,這些已成為國家級文物的“到此一游”石刻,其實裡邊“藏”著不少有趣故事。
經報料人指點,記者來到七星岩景區的石室岩山腳下,這裡有一大群摩崖石刻,在著名石刻《端州石室記》左側,一幅拉丁字母石刻赫然在目,上面刻寫著:“HEAUIME LLNNON PLROM KERAU”。(見上圖)
“這幾個單詞至今仍沒被破譯”,記者請教在景區工作了20年的老資歷工作人員廖女士,她告訴記者,該石刻至少有上百年歷史,至於是哪個朝代刻下的,如今無法考証。
景區另一位工作人員蘇女士則說,她曾與一位旅居德國多年的朋友QQ聊天,將此石刻內容發給對方求解,對方精通英語、德語。經一番研究后對方回復說:此石刻是馬來西亞語言,“HEAUIME LLNNON”估計是姓名,很難譯,是東南亞的名字。“KERAU”是馬來西亞的一個老城,全句的意思大概就是“來自這個老城的某某”。
“或許,遠在百年以前,一位講馬來文的古代外國人,曾來七星岩一游,覺得這裡景色美麗,於是請人在石壁上刻字為據,遂成為今天外文版的‘到此一游’,”蘇女士以幽古情懷猜度說。
包公陪上級游覽留“同至”石刻
羊城晚報記者了解到,古代的“到此一游”石刻,多寫某某與誰“同游”、“同至”,或許,這些古人游覽七星岩時,寫孫猴子在如來佛祖手上涂鴉“到此一游”的作者還沒出世呢。
記者發現,在傳播手段相對落后的古代,那些“同游”“同至”背后,還蘊藏著珍罕的信息。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曾陪他的“上級領導”游覽七星岩,並留下親筆揮毫。記者在工作人員指點下,在石室岩的石室洞裡見到了包公的真跡:“提點刑獄周湛,同提點刑獄錢聿、知郡事包拯同至。慶歷二年三月初九日題。”這幅石刻不大,刻在石室洞內一處比成人稍高的洞頂崖壁上,須抬頭仔細觀察,否則還難以發現。
“包公曾在端州為官三年,留下的真跡在肇慶僅此一幅”,廖女士對摩崖石刻頗有研究,她說,1995年的時候,為了揚包公美德,讓游人更加方便觀賞和拍照留念,星湖文物管理所特地將這幅石刻按原文放大,並摹刻到石室洞外顯眼處。
“古代,一般游人題字,須請刻工將字刻到岩石上,並要付給銀兩。”廖女士說,如果刻大幅又顯眼的,顯然要不少銀兩。包公以清廉著稱,因此,這幅石刻也頗合包公的清廉本色。
記者查找肇慶史料獲悉,包拯在42歲時做了端州的知郡事,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一職,那一年是公元1040年。他到任后,根治瘟疫,挖井取水,創辦學校,其為官公正廉明,不畏權貴,善理案件,短短3年政績顯著,包公的“上級領導”廣南東路提點刑獄周湛、同提點刑獄錢聿前來端州視察,見這裡百業興旺,民風淳朴,向老百姓作調查,眾人對包公勤政為民與清正廉明嘖嘖稱贊,有口皆碑。周湛、錢聿大悅,與包公同游七星岩,包公於此時揮毫題字,在肇慶留下珍罕的墨寶。
周湛回去后向皇帝上奏折,贊揚包拯政績彪炳,是棟梁之材。宋仁宗於1042年下旨調包拯到開封府,包拯后來官拜樞密副使,最終成了名動天下的“包青天”。
“包公這幅石刻,與老百姓題寫‘到此一游’意義有所不同,它有點政府公告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政府官員政事活動簡訊。”廖女士解釋說。
“踏刻”他人石刻被評“自羞自愧”
石室岩除石室洞外,還有一個蓮花洞,兩洞相連,中間潭水相隔。蓮花洞入口處有一天然平台,有“璇璣台”3個大字石刻,璇璣台左右崖壁刻滿了歷代名人的題詠。
“璇璣台”對面的石刻中,其中一塊頗為霸道。廖女士對記者說:“你瞧,它將相鄰的另一塊石刻削去了一部分,差點削蔽了另一塊的字體,這是典型的‘踏刻’。”
記者見到,“踏刻”的是一幅乾隆年間的石刻,刻的是“伍澤梁、雲志達等8人同游”,被“踏刻”的是嘉靖年間肇慶知府李寵的一首詩刻。記者查史料獲知:李寵,湖北麻城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考取第二甲第85名進士,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任肇慶知府。如今七星岩風景名勝區摩崖石刻還保存著兩幅“李寵題字題詠”石刻,其中一幅便差點被“伍澤梁、雲志達等8人同游”石刻踏刻了。清乾隆元年(1736年),李寵第七世孫在肇慶任職,命人將該詩摹歸故裡。
有趣的是,在“伍澤梁、雲志達等8人同游”石刻的下方,又有人刻上4字評語:“自羞自愧”。看來,后人也看不慣這霸道石刻,要讓它“羞愧羞愧”。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李維寧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