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崗七星獅舞
大同市北路梆子劇團演出現場 李志平 攝
在我國第8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全國各地圍繞“人人都是文化遺產的主人”這一主題,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廣大群眾有更多機會了解和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在今年舉辦的各項活動中,不僅有非遺展示、講座等傳統項目,還有非遺微電影、數字空間等新媒介傳播方式,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到非遺保護中來。
讓民眾體驗非遺魅力
北京市將在“文化遺產日”期間開展系列非遺傳習活動,啟動“名家傳藝工程”、舉辦非遺進社區活動、命名傳統節日“北京特色活動”等。此外,《天橋中幡》、《裕氏草編》兩部微電影將在6月8日上線, 其中《裕氏草編》以傳承人愛新覺羅·裕庸的家族背景,虛構了一個清末的傳承故事,力圖勾起人們對草編的興趣。
山東省今年10月將迎來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此次慶祝“文化遺產日”的活動就以“喜迎十藝節,非遺共參與”為主題,選取山東古箏樂、鄒城平派鼓吹樂、山東琴書、山東大鼓、漁鼓戲等優秀非遺項目組成一台晚會,展現山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天津市推出“走進非遺博物館”活動,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互動活動,引導廣大市民近距離接觸非遺、感知傳統文化。河北省今年將舉辦第六屆河北省民俗文化節暨首屆保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民俗踩街表演、“燕趙風華”傳統藝術展演、“燕趙百工”傳統技藝展示、“燕趙百味”特色名吃展銷等多個活動將與百姓見面。
浙江省將在6月8日舉辦“美麗非遺,薪火相傳”浙江省新生代企業家環西湖接力長跑活動,通過此項活動展示新生代企業家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風採,以及高度的文化自覺與社會責任感。
廣西南寧將舉辦“體驗非遺”活動,屆時會選拔100名“非遺之旅”體驗團成員。此后,還會從這100名成員中選拔出10名作為2013年度南寧非遺形象代言人。
此外,西藏將在6月8日舉辦非遺成果圖片展,重點展示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近年來保護工作成果﹔海南省將舉行第四屆黎族織錦(紡紗)大賽﹔山西將舉辦201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展演活動﹔遼寧將舉辦遼寧省春節文化攝影(視頻)優秀作品展﹔吉林省將於北山廟會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寧夏將在銀川市文化廣場舉辦“寧夏(銀川)第六屆民俗文化展示周”﹔河南將舉辦“薪火相傳——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展”﹔青海將在青海電視台《大美青海》欄目連續播出6期非遺專題節目。
提升非遺保護的專業化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我國的非遺保護方式更趨科學化和專業化。各地在“文化遺產日”期間圍繞數字化運用和非遺法律法規宣傳展開了形式多樣的活動﹔為進一步突出傳承人在傳承中的地位,“文化遺產日”期間,一些地區還舉辦了隆重的傳承人証書頒發儀式﹔一些地方通過舉辦訂貨會,為非遺項目找市場搭建平台。
“文化遺產日”期間,貴州省將舉辦“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採集工作培訓班”,結合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的開展,對省內各市、州及縣非遺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江蘇省將在6月12日至15日舉辦《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培訓班,深入宣傳、貫徹新近修訂並頒布實施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增強全省非遺工作者依法保護的意識,提高依法保護的能力。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於5月27日舉辦了師市首屆哈薩克氈繡布繡織技大賽,民族工藝產品貿易洽談會也同時啟幕,邀各地企業家參觀訂貨。內蒙古自治區在“文化遺產日”當天將為第四批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頒發証書……
為非遺保護提供學術支持
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工作的發展,理論建設也一直在跟進。國內國際間的學術交流,為非遺保護工作有序、科學地展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今年的“文化遺產日”期間,上海將舉辦“傳承與創新——第三屆中日韓名家藝術邀請展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屆時將匯集一批我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以及日本的重要無形文化財保存者(人間國寶)和韓國國家名匠等80余位藝術家的重要作品。此外,論壇將努力推動建立中日韓之間政府主管部門、行業組織的交流溝通平台,交流中日韓三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經驗,學習借鑒日韓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創新做法,傳播上海乃至中國在非遺保護領域的新成就。
廣東省將開展活力非遺高峰論壇暨“活力非遺年度致敬人物”頒獎活動,將評選出對非遺進行保護性開發的代表性人物,以此充分發掘、宣傳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亮點和經驗,宣傳廣東文化強省建設在非遺領域取得的成效。期間,擬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共同圍繞在實際生產性保護過程中的經驗、難點展開討論。
福建將全省非遺保護與高校學科建設緊密結合,6月8日,“福州大學非遺傳播教育基地”和福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將宣布成立。
甘肅將召開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視頻會議,總結近幾年來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經驗,分析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落實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任務,安排部署今后一個時期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
(本版文字由本報記者屈菡撰寫整理,圖片由文化部非遺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