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古橋群落的發現,以及武漢16處新“國保”亮相,讓很多人對武漢“市情”有了新的認識。
國家對武漢的定位,有一項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就我個人的有限認識,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多少年來基本都是黃鶴樓、知音文化、首義之城等等。我們自己這麼看,對外也多是這樣宣傳。
現在,江夏古橋群以及16處新“國保”,某種程度上,豐富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武漢並不是沒有古物,並不是沒有好東西。很多時候,要麼是因缺少文保意識,把一些好東西拆了,要麼是因為缺少新觀念,對一些有價值的東西視而不見。我相信,武漢值得再發現的優秀歷史文化遺存,一定還有不少,我們還會不斷地在自我發現中收獲驚喜。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武漢有自己的特點,這是市情和史情所決定。在中國漫長的古代歷史中,武漢與西安、鄭州、南京等城市不同,不是政治性的城市,幾乎沒有什麼朝代、政權在這裡建都。武漢與東南沿海的杭州、蘇州等城市也不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化性的城市,常常是文人雅士的經停之地,而非長期聚居之地﹔文化形態上也並不像蘇杭等地,代表了中國士大夫精致的文化。
中國歷史上的國土開發,或者說經濟開發,大致遵循一條先從西到東,再從北到南的路線。在很長一段時間,像武漢這樣的長江中下游城市,恰好處於南北相持的戰略沖突地帶。為什麼武漢比如漢口,能夠在明清之際,從一片沼澤地慢慢發展成比較重要的市鎮,我想一個原因就在於,明清時代的中國基本解決了南北沖突問題。
應該說,武漢的城市地位,是作為一個工商業城市在近現代才逐漸確立的,所以1861年漢口開埠確乎是武漢城市史的一個重要的標志性事件,隨后中國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在這裡發生,武漢就此在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舞台上具有顯赫的地位。
我們再來看江夏古橋以及16處新“國保”,符合這座城市在歷史中生成和展開的市情。江夏古橋質朴實用,建於鄉間,用於交通通行——有的至今還在使用,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至於其工藝水平有多高,紋飾有多精美,藝術價值有多高,恐怕也談不上,因此其歷史文化價值遠高於文物價值。當然,這不意味著就應該降低對他們的珍視和保護。
再比如16處新“國保”,除了無影塔、勝像寶塔、禹稷行宮、槐山磯駁岸之外,其余12處,都是近現代時期的文物。正如市文保單位的相關人士所說,一些建筑本身不一定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主要是它們“見証和紀錄了中國歷史發展及中國革命的重要進程”,是彰顯武漢重要歷史地位的實物見証。
為什麼藝術價值不一定很高的建筑,能夠成為“國保”?我想,這還是因為武漢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顯赫地位所決定,工商業重鎮的地位使武漢具備了一度成為政治、軍事中心的潛力。
充分認識市情與史情,有助於更好地認識“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定位。比如,我們與其去從久遠的歷史中尋章摘句地找傳說、找神話,一味比古、比久遠,不如切切實實地發現、保護和利用好老房子、老建筑等近現代文物,以及類似江夏古橋這樣的歷史與生活遺存。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