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土的謝鯤墓志使謝晉很感興趣。
謝晉
提到我國已故著名導演謝晉,可能很多人都挺熟悉。謝晉於1923年出生於浙江紹興上虞縣的書香名門,1946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在他從影半個多世紀裡,執導了五十余部影片,其中,《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舞台姐妹》、《天雲山傳奇》、《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等影片屢獲大獎,受到億萬民眾的歡迎。
很少有人知道,謝晉是東晉名相謝安的后裔。換言之,他是六朝時南京著名的謝氏家族的后裔。謝晉在南京就讀期間,就曾尋訪過其先祖在南京城留下的印記。
國立劇專學生謝晉
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當謝晉只是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當時因抗戰遷到四川江安)學生時,就對自己家族源流很感興趣。最令他感興趣的,是東晉名臣謝安、山水詩人謝靈運等遠祖列宗。他當然也知道,他的謝安等遠祖曾經生活在南京,南京的王謝家族中的“謝”,就是指他家。
1947年,謝晉來到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已經遷回南京,設在城東大陽溝。謝晉在該校的導演專業就讀,導師是著名的戲劇理論家余上沅先生。當時,慘遭侵華日軍摧殘八年的民國首都南京,百業凋敝,市面冷清。謝晉是國立戲專的高材生,當時臨近畢業。他決心利用在寧就讀的時機,去探訪先祖在南京的足跡,完成心中一個尋根之夢想。
一個雨天,謝晉撐著油布雨傘,獨自前往城南夫子廟西南的烏衣巷。街旁的樹木已綻出青芽,春燕飛來飛去,啼叫呢喃。幽深冷寂的古巷裡,住戶們當然已不是當年名門王謝兩家的后裔,令謝晉觸景生情。
停留一些時候,他又步行前往中華路西側三裡許的高崗裡,尋訪謝公祠。
謝公祠是一條古巷的地名,巷裡的老屋多半已殘舊,甚至因年久失修即將倒塌,浸透了滄桑氣息。
謝公祠有供奉晉康樂公謝玄的祠堂,謝玄就是謝安的侄子。謝晉與看守祠堂的謝公量老人攀談。他了解到,這小巷的居民多半姓謝,以元字輩、公字輩、壽字輩(民國政要謝壽昌、東南大學文學院院長謝壽康等名流都是謝家的“壽”字輩)居多,其中不少是謝玄的后裔。
謝公祠是明代所建的五進宅院,古樹環繞。謝公量領著謝晉拜謁了祠堂裡的列祖列宗。謝晉心情非常激動。那些牌位告訴他,自己的遠祖、著名山水詩人正是謝玄的嫡孫。謝安弟弟謝萬及謝萬的兒子謝韶也都是著名的詩人、文學家。而謝靈運的族弟謝惠運和謝朓也是文學家……
謝晉大致數了數,在從東晉初到南朝劉宋的一百多年裡。謝氏家族文脈深厚,才俊輩出,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文化現象。這令當時還很年輕的謝晉受到震撼。
當然,還有一些問題使謝晉感到困惑不解,如謝安的墓塚“謝公墩”在南京就有三處(一處在朝天宮后的冶城山,一處在五台山北坡,另一處在城東鐘山下的半山園),那麼,究竟哪一種說法可信呢?
重回南京看先祖墓志
歲月交替,流年似水,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謝晉已是名滿天下的導演。對於六朝古都南京,他當然懷有特殊的感情。
1984年深秋,他忙裡偷閑,從上海到南京,又一次尋根。在田漢女兒知名話劇演員田野的陪同下,謝晉到朝天宮南京市博物館觀看了晉初驃騎大將軍謝鯤的墓志。
這方墓志銘1965年4月在南京西善橋出土,曾廣受考古界廣泛關注。郭沫若特引用銘文字體証明漢晉之交,隸書已向楷書轉化。他的觀點受到江蘇書法家、詩人高二適的批駁,並由此引發了一場轟動一時的論戰。
這方墓志還証明謝安是謝鯤的從子,這令謝晉對家族源流有了進一步了解。謝晉還拜訪了幾位學識淵博的南京地方志專家,了解到南京的三處謝公墩均為衣冠塚或疑塚。
其實,早在南朝陳之初,謝安的靈柩就由謝安裔孫、時任浙江長興縣令的謝夷吾遷葬到浙江長興三鴨崗,重立墓碑,妥加保護。
這次尋根之旅中,謝晉還拜謁了三處謝公墩,發現這些古跡都得到南京人的妥善保護,他甚感欣慰。
在南京期間,謝晉還興致勃勃地參觀了修整過后、依然保持歷史舊貌的烏衣巷。他又去了高崗裡謝公祠。當時,老舊的謝公祠外觀上依然保持舊貌,但內裡卻擠住著二三十戶居民,這令謝晉不免感到有些失落和惆悵……
2008年,一代著名導演謝晉在故鄉上虞與世長辭,享年85歲。可以告慰他的是,包括謝公祠在內的南京高崗裡明清古建筑群被列入秦淮區區控文物保護范圍,精心維修,此乃一幸事。無論如何,歷史文化積澱相當深厚的南京實在不能丟失了它悠久的歷史文化文脈,這恐怕也是謝晉生前的一個真誠的願望吧。 張成忠
(來源:金陵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