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劇照
《暗戀桃花源》劇照 藝海觀潮
由香港鬼才導演林奕華執導的舞台劇《三國》日前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四天時間裡,林奕華既遭遇了首場演出四分之一觀眾退場的尷尬局面,也獲得了不少林氏話劇忠實粉絲的熱捧和激賞。這冰火兩重天的境遇,也許是林奕華在演出前不曾預料到的。
林奕華的新劇《三國》挑戰了許多人的固有觀念。作品徹底顛覆了原作的內容和風格,課堂、女學生、短裙與皮鞋、網球、現代舞步、各種雜糅的外語……這樣的《三國》讓觀眾感到驚訝和迷惑。對於林奕華來說,他的膽量比他的想象力更為值得肯定。他的《三國》因顛覆而生,也注定伴隨著紛至沓來的非議艱難前行。
《三國》的遭遇幾乎可以看做是港台舞台劇在內地的縮影。當觀眾從最初的新鮮感中覺醒,港台舞台劇便面臨著如何突破和創新的問題。形式感和無厘頭隻能帶給觀眾感官上的刺激,打動觀眾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這才是戲劇最終的生命力所在。
《三國》北京站首場演出中眾多觀眾中途退場的狀況,固然與當天並非周末和演出時間太長有關,但是不可否認,《三國》對觀眾的耐性與適應性要求過高,而多數觀眾並沒有做好在劇場內穩坐三個小時的准備。想必林奕華也早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去年《賈寶玉》進京演出時,每位觀眾的座位上擺放著一本“說明冊”,密密麻麻的說明文字,意在通過導演的話、編劇的話和評論者的話解答觀眾對於本劇的疑惑,而戲劇恰恰是應該不需要用文字來解讀啟發的,它的生命力在於觀眾觀看過程中的直觀感受,現場氣氛營造出來的感動和感慨,是一部舞台劇最有價值的地方。
解構經典,反傳統思想發人深省
林奕華對於三國另類的解讀當然是對古典名著的一次解構。在他的劇中,曹操、關羽、周瑜、諸葛亮、司馬懿、華佗等歷史人物脫離開了文本中特定的時代和情境,化身為當代的一個歷史課課堂的13名女學生與3位男老師,劇情在師生授課的現實環境與模擬演繹的情景再現中穿插往復,形成亦真亦幻、靈動跳躍的風格。桃園結義、捉放曹、三顧茅廬等典故在女學生們的演繹中變得離經叛道,大量現代人的思想、情感和表達方式被雜糅進去,老師在開始還扮演著試圖為學生糾偏的角色,而后也逐漸被帶入學生們對三國進行重塑的新世界中。三國群雄不為人注意的“陰暗面”被一一暴露出來,張飛長期活在關羽的陰影下,居然是因為長得不夠文藝,周瑜被諸葛亮氣死的原因則是一句“你沒有朋友”,曹操殺華佗只是緣於對未來的恐懼,而走到最后的司馬懿端起紅酒杯,面對的是一束冷光投射來的最深的孤獨。
什麼是成功?這是話劇《三國》的副標題,但整部劇從頭至尾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劇中選取的許多橋段反倒都是關於失敗的故事。林奕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三國》中最終獲得所謂“成功”的是司馬炎,但我們對他沒有任何印象,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反倒是那些沒有獲得“成功”的人物———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周瑜……這難道不能引發我們對於“成功”定義的思考嗎?在一般人的印象裡,三國是群雄逐鹿的戰場,是權術與謀略的寓言,三國在當代人心中被功利化地解讀為成功學案例、厚黑學教材、兵法寶典與智慧大百科,人們談論關羽,熱衷於贊賞他過關斬將的快意,少有人體會他內心的苦悶與糾結﹔人們談論曹操,熱衷於盤點他亦奸亦雄的多面性格和運籌帷幄的權謀之術,少有人探究這一切是否源於其早期的自卑與怯懦。事實証明,越是經典,越是流傳得廣泛,就越容易流於膚淺,趨於世俗。從這一點來看,話劇《三國》的反傳統不僅不應被指責,反而值得給予掌聲。用一群少女演繹這段烽煙四起的亂世,本身就有著顛覆和解構的意味,女性的細膩更適合表現歷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內心情緒,女學生們與老師對抗的那種直率和無畏,似乎是林奕華特立獨行、不盲從傳統的一種折射。
刻意顛覆,劇情表演都難打動人
話劇《三國》的最大缺憾,恐怕和它刻意追求的形式感密不可分。當觀眾的眼球被意想不到的形式吸引時,人們對於內容的思考就會減弱,而這恰恰是林奕華導演最不願意看到的情形。三國是一部英雄史詩,主基調是悲劇,話劇《三國》固然希望承襲這種悲劇性,在對白中鋪陳成功、朋友、孤獨、嫉妒、情義、價值等話題,但喧囂、戲謔的女子課堂在表現形式上過於無厘頭,演員劇烈的跑動,夸張的肢體動作和缺乏情感支撐的大喊大叫、哭哭鬧鬧,盡管為全劇營造了獨特的風格,卻也以強烈的視覺表現霸佔了觀眾有限的思考空間。觀眾的目光被活潑靚麗的女孩子們牽著滿場打轉時,勢必沒有精力細細品味那些對白中倏忽而至的閃光點。
林奕華所希望傳遞的種種思想與觀念,在他心中有十分,因其過於龐雜、瑣碎與缺乏關聯,演員或許隻能理解七八分,在舞台表現的稀釋下,真正傳遞出去的隻有五六分,足夠用心的觀眾大約可以接受三四分,大多數的觀眾對於戲劇內涵的理解,恐怕還是基於諸如“我沒有朋友”“你殺的只是自己的影子”這些似乎頗有深意的台詞。然而,如果台詞成為唯一的理解途徑,那表演又有何用呢?如果劇情和表演不能讓觀眾感同身受,觀眾對話劇《三國》持費解乃至批評的態度也就不足為奇了。
特色漸失,港台舞台劇還需努力
回顧港台舞台劇進軍內地的歷史,其實隻有短短的七八年。作為一個標志性事件,2006年,賴聲川的大陸版《暗戀桃花源》在北京首演,演員為當紅明星黃磊、何炅、謝娜、袁泉。這部20多年前誕生於台灣的經典劇目,以其新穎的表現手法、豐富的內涵、雅俗共賞的風格迅速在內地文藝市場上掀起一陣熱潮。僅用了一年多時間,《暗戀》就完成了在大陸的百場巡回演出,所到之處,無不引發眾多文化人士的熱議。而在2008年7月,作為“相約北京———奧運文化活動·港澳藝術節”的重要節目,香港話劇團的保留劇目《德齡與慈禧》登陸國家大劇院演出,同樣好評如潮。
來自港台的舞台劇在經歷了初期廣受熱捧的階段之后,與內地的舞台劇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發展到今天,已經很難分辨究竟什麼樣的劇是港台風格,什麼樣的劇是內地風格。為了適應內地觀眾的口味,幾乎所有的港台劇都讓演員說普通話,甚至班底完全起用內地演員,劇本內容也進行本土化,以求充分接地氣。在這種情況下,港台戲劇最初受到認可的不同於內地戲劇的獨特風格,正在慢慢地弱化。香港和台灣是兩個與內地有著很大不同的地區,港台話劇要想充分發揚自己獨特的個性,就必須從自身的歷史、文化、社會形態等層面進行深入挖掘,提煉出最有特色、最能打動人心的東西,在戲劇作品中呈現出來。隻有這樣,港台戲劇才能在內地市場重新打開局面。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無論是港台話劇還是本土話劇,某一部劇的票房大賣或者票房慘淡其實都只是偶然現象,說明不了什麼,也無需感到意外﹔最重要的是,中國戲劇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正一步步穩定地向前發展,在普羅大眾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眼球,在文化領域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