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景蘇園帖》中《功甫帖》拓本(翻刻自《安素軒石刻》(左)、《安素軒石刻》中《功甫帖》拓本(中)、《功甫帖》墨跡本(右)(圖中所標黑線表示原紙右邊緣)本版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者按】
有關蘇富比拍品蘇軾《功甫帖》真偽的爭議成為了2013年歲末的文化焦點。媒體競相引述上海博物館觀點,或刊載各類學術爭鳴,卻始終未窺全豹。
在2014年新年首日,上海博物館書畫部三位研究館員公開發表了共同研究成果。本報第一時間輯錄了這兩份備受矚目的“學術研究報告”,為連日來的爭議提供完整的參考依據,也供關注此事的讀者繼續探討。
“雙鉤廓填”之法,一般而言,系覆透明薄紙於書畫原作之上,先以墨線勾描輪廓,再以紙絹於稿本上鉤摹,墨線勾好后,再染墨敷色。以書法為例,具體而言,即以細線雙鉤輪廓於紙絹上,可深可淡,再填墨﹔或用影摹手法,將雙鉤稿本墊於紙絹之下,在紙絹上或摹寫、或鉤摹結合。上述手法,均以原作雙鉤輪廓為依據,故稱“雙鉤廓填”,作品謂“摹本”或“鉤摹本”等。
“摹本”最初主要用於復制古代名家原作,旨在保護原跡,以及易於傳播流行、臨摹學習等功用。此法盛於唐宋,並以精妙著稱於史。如宋濂(1310-1381)稱:“摹書至難,必鉤勒而后填墨,最鮮得形神兩全者,必唐人妙筆,始為無愧如此。”(題虞世南《摹蘭亭序卷》,故宮博物院藏)王?登(1535-1613)亦曰:“宋人雙鉤最精,出米南宮(米芾)所臨,往往亂真。”(題《快雪時晴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由於文物散佚的原因,古代法書名畫尤其是唐以前墨跡,原作大都無存,故即便為唐宋摹本,往往可視為重要文物,甚至是國寶,如著名的唐摹王氏一門《萬歲通天帖》(遼寧省博物館)、唐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故宮藏)、唐摹王羲之《上虞帖》(上海博物館藏)等。其中被視為國寶的唐宋摹本,一般皆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摹自真跡原作,二是善書名家親為。如陳方所言:“鉤填摹揭之法,盛宋時,惟米南宮、薛紹彭能之。蓋深得筆意者,然后可以造化,否則用墨不精,如小兒學描朱耳。”(題陸繼善《行書唐摹蘭亭序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以及沈荃(1624-1684)“加以善書之家,鉤填精妙,幾欲亂真”(同上)、董其昌(1555-1636)“下真一等”(題《萬歲通天帖》)等精辟之論。
明清以降,“雙鉤廓填”更被作為坊間制造書法贗品、欺世牟利的主要手段之一。對此,嘉慶間蕭山文人王端履於其《重論文齋筆錄》中曾就晚清鉤摹作偽現象一針見血地予以揭櫫:“近來市賈所售墨跡,多從法帖中雙鉤。”“從法帖中雙鉤”,實屬與上析唐宋依據原作鉤填之性質同中有異的另類手法。茲以上海博物館所藏蘇軾《劉錫敕》偽本、以及今年於紐約所見的《功甫帖》墨跡為個中實例典型試作剖析。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於兩帖鉤摹本制作的具體時間,目前可能存在不同看法,筆者的深入研究也在持續進行,本文擬將其中一種看法的階段性成果發表如下,以祈教於方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