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新華書店與影院"聯姻":看完電影就買書是種美麗的願望

袁晞

2014年06月04日10:33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實體書店還辦得下去嗎?新華書店還能生存嗎?這是近年來文化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這一陣又傳出消息,山西新華書店集團與保利影業簽訂院線合作項目,計劃5年間在山西的新華書店內建立28家電影院。

走進書店看電影看似一件好事情,日漸衰落的新華書店想靠這個辦法起死回生,真的是找到了靈丹妙藥嗎?

話還要從早些年說起:大概是二三十年前了吧,到中國的中小城市出差,市中心一般都有一個十字路口,路口的四角分別由百貨公司、新華書店、人民銀行和郵電局佔領著,那時候兩三層樓的新華書店儼然是高樓大廈。各地雖略有不同,但大體是這個格局。

隨著經濟的發展,情況漸漸發生了變化,郵電局早沒了打長途電話和發電報的業務,成了單一的郵政局,有的還加了郵政銀行﹔銀行也分成了工商、農業若干家﹔新華書店則不同,變成了一個多種經營的地方。在書越來越不好賣,掙的錢不夠店員發工資時,聰明點兒領導不得不打別的主意,剛開始的時候,不少書店還猶抱琵琶半遮面,擺上一些與文化沾點邊的東西,先鋼筆、鉛筆、書包,接著是音像制品﹔成都人民南路的新華書店多少年前就在經營這些東西,就連全國新華書店的老大——北京王府井書店的六樓也是成了賣文房四寶和樂器的場所。后來大家為了生存而無所顧忌了,服裝鞋帽、煙酒糖果都堂而皇之地擺在昔日圖書的領地,還見有的地方新華書店辟出一層,開起了有各種吃喝的美食廣場。

我到各地出差,一般都要到書店看看,中小城市的新華書店剩下的一半店面裡,圖書品種不全,更新太慢,架上擺的多是出版一年以上的書,新書幾乎見不到蹤影,再加上開門晚,關門早,服務態度差,具備了夕陽產業的一切條件。那會兒,大城市的書店還有一線生機幾分人氣,近三五年,網上購物的興起,當當、京東差不多囊括了中國出版的全部新書,定購新書大城市24小時就能收到,二三線城市也慢不了多少。還有二到四折的價格優惠,再傻的人也不會到書店買書。像我這樣買書多,又比較挑剔的人,通常的辦法是去書店看書選書,回家再到網上訂,一來省了錢,二來少了提著一大捆書往家走的沉重,何樂而不為。還有孔夫子網填補對下架舊書的需要。

如此這般,實體書店還活得下去嗎?靠租店面營生的小書店紛紛倒閉,一些新華書店勉強支撐著,是因為前輩們當年有遠見在十字路口佔據了一塊地盤,房子是自己的,還有變著法兒活的資本。這兩年在“有識之士”的呼吁下,有的地方政府拿出資金扶持實體書店,也不過是杯水車薪的強行輸血。被愛書人拋棄了、被市場淘汰了,再扶持也沒有多少用。

我去過歐美一些大城市,在這些城市的中心區域都有書店,但都是幾十平方米營業面積的小本經營,大多以一兩個主題圖書為主,兼營少量大眾讀物,往往隻有一兩名熟知所有圖書的店員,親切而溫馨,基本見不到新華書店這類大而無當的文化場所。台灣的誠品有幾家規模較大的書店,但遠不是原有意義上的書店,而是一種新型的文化標志。

如今新聞出版總署都與廣播影視總局合並了,新華書店辦影院不正是同樣的聯姻嗎?新華書店總經理茅院生說了四大點:一是實體書店的市場定位是傳播優秀文化,手段不僅僅是賣書﹔二是文化產業融合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三是強強聯合最能適應快速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四是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文化傳播的營銷和管理成本。

這一二三四好像句句是真理,可不知茅大經理想沒想過,山西人民有那麼熱愛看電影嗎?一口氣辦28家,氣派倒是很大,可有這麼多吸引人的電影片嗎?有這麼多觀眾承受得起相應的票價嗎?在各地原有電影院的情況下,還有這麼多的市場需求嗎?連北京上海的電影院都常常觀眾寥寥,有的影院的主要收入是賣爆米花、可口可樂。在適者生存的市場大潮中,很難想象山西的28家影院能人頭攢動、日進斗金。

看了電影接著買幾本書是一種美麗的願望。看了4個鐘頭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淚眼婆娑地挪步書店,找一本米切爾的《飄》抱回家,那是1939年的事情。往事已矣,永無回時,幾年以后,汾陽、朔州的新華書店辦起了刀削面館我一點兒都不會奇怪。

(作者為人民日報文藝部高級記者)

[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網文化頻道觀點,隻代表署名作者的個人意見。]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