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新華書店聯合影院跨界發展:實體書店"逆襲"要有特色

鞏育華

2014年06月04日10:34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每次去電影院,買完票,總要等一陣子才能開演。不少書虫感慨,要是附近有家書店去待會兒就好了。這個心願在不遠的將來、在山西將不再是難事兒。

日前,山西新華書店集團與保利影業簽訂院線合作項目,計劃在5年內,在山西的新華書店內建立28家電影院。6月初,第一家書店加影院——汾陽新華書店將開始營業。與北京的單向街空間、中信書店、字裡行間等知名實體書店一樣,新華書店也走上了跨界、轉型的路子。加上早前,三聯韜奮書店、博書屋開啟24小時經營模式,呼喚白天忙於生計的人來“讀一夜”﹔而上海中圖現代書店則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南京西路開業,“貓的天空之城”等書店也重返市中心的繁華地段。對於視實體書店為城市風景的愛書人來說,這個季節似乎滿是書香。

一度,實體書店被視為模擬信號時代的產物,與膠卷和黑膠唱片一樣,在數字信息時代將被送進歷史的火葬場。

為扶持實體書店,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2013年財政部中央文化產業發展資金首次對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12個城市的56家實體書店給予獎勵資金9000萬元﹔圖書批發和零售環節享受為期5年的免征增值稅優惠政策﹔地方扶持政策陸續出台,上海、浙江、天津、江蘇、廣東等5個省市已落實扶持資金5640萬元。此外,扶持實體書店已經繼續列入2014年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大項目,並且覆蓋范圍由2013年首批12個試點城市擴展到12個省區。

而這個季節的“逆襲”,更離不開實體書店們“花樣百出”的自救。其中,新華書店的步伐別有意味。

不同於一般自負盈虧的民營書店,新華書店有不愁房租、發行便捷等基因優勢,其實並無生存困境。在這一背景下,聯合影院跨界發展,就有了居安思危的意味,值得人們為此叫一聲好。

筆者日前造訪同為老字號國營書店的某圖書大廈時發現,買書基本無折扣、服務基本無特色、環境基本不方便閱讀,真是純純粹粹一“賣書”的地方。於是該圖書大廈購書者寥寥,且多為購買教輔、持提書卡的“特殊人群”也就不值得同情了。相比於這般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新華書店的跨界發展,就好比一個養尊處優者已經從舒適的老板椅上坐起身來,准備取悅讀者了,值得點贊。

書店是賣書的地方,但又絕不僅僅如此,特色化、分眾化正成為國內外實體書店的經營共識,尊重、甚至制造消費者的購書體驗越來越被認可。位於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市的教堂書店,原本是一座建於13世紀的多米尼加教堂,在這樣的圖書聖殿裡徜徉,是多麼令人嘆為觀止﹔在上海大眾書局福州路店,設有可提供個性化服務的“選書師”,他們會根據讀者的閱讀喜好,提供閱讀建議、制定閱讀計劃﹔而坐落於巴黎拉丁廣場的莎士比亞書店裡自1919年開業至今,始終專售英國文學,並迅速成為英語移居人士的重要活動場所。專售天文類圖書、美食類圖書的專售書店也正在世界各地興起。總而言之,書店經營者們應該意識到,如果沒有特點,消費者何必要風吹日晒,自己當搬運工,網購豈不是更省時省力省錢?

老字號居安思危,民營書店救亡圖存,也正喚起普通讀者再造這道城市風景的熱情。可見,在物質文明不斷膨脹之后,人們正在有意識地“歸來”。

但值得注意的是,早前在電影院裡開設圖書角的跨界發展也不鮮見,但大多數要麼曇花一現,要麼氣息微弱,消費者似乎並不買賬。要知道,文化產業的融合是有邊界的,業態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匹配可行性。把買書和看電影這兩種文化消費結合起來,看似水到渠成,但合並同類項如何起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成功之路並非坦途。如何細分消費者?上線影片是否要特色分眾化?圖書主打文藝類?服務類?勵志類?這些都需要深思熟慮。物質匱乏的時代已經絕塵遠去,消費者的口味日益刁鑽,好的內容、巧妙的運營模式,可供復制的品牌效應,隻有備齊至少這三樣料,書店+影院的大餐才能愉悅消費者的舌尖。而這需要時間給予我們答案。

(作者為人民日報編輯)

[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網文化頻道觀點,隻代表署名作者的個人意見。]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