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

重慶千手觀音明年完成修復 將“延年益壽”

2014年06月05日09:59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重慶大足千手觀音將“延年益壽”(圖)

2008年5月,發生在汶川的那場大地震令世界震驚。在調研地震對周邊區域的文物造成的影響時,重慶大足石刻文物保護情況引起了國家文物局的重視。同年,其標志性造像千手觀音搶救加固保護項目被列為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如今,千手觀音已完成近250隻手的修復,並將在2015年完成修復,重現風採。

大圖為工作人員對千手觀音進行修復。小圖為還未修復的千手觀音協待造像。

“一切都是空白,所有都要從基礎做起”

從2008年以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修復與培訓中心主任詹長法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到大足呆幾天。作為千手觀音修復項目的負責人,對這尊開鑿於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4年—1252年)的造像,他總有操不完的心:修復進度需要把握、修復質量需要把關、修復出現的問題需要隨時解決。

“金箔開裂、起翹,風一吹就窸窸窣窣往下掉,大多數彩繪法器殘缺不全,部分手指開裂掉塊。當時的她像一個風燭殘年、衣衫襤褸的老人,但是沒人知道該如何給她應有的尊嚴。”時隔6年,從詹長法的言語中,仍然能感受到當初接過這個擔子的巨大壓力。

而事實上,早在2001年,相關部門就意識到千手觀音亟待保護,也有不少專業隊伍陸陸續續進駐現場,展開研究或者檢測,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龕高7.7米、寬12.5米、佔崖立面面積97平方米的千手觀音造像,讓各方人員束手無策。

“一切都是空白,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參考,所有的工作都得從基礎做起。”在詹長法看來,集雕刻、貼金、彩繪等多種工藝於一身,受復雜的地質、水文、大氣環境影響的千手觀音造像,需要進行綜合、跨學科的研究。“而之前的修復研究在環境影響、修復材料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欠缺。”

因此,作為此次修復項目的承辦單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邀請敦煌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清華大學等機構共同合作,從地質、環境、物理等多學科進行千手觀音造像的相關研究。同時,意大利7年求學生活所接受的現代文物保護理念,使詹長法大膽地將工業X光探傷、紅外熱像探測、激光拉曼測樣等現代科技手段和所得科學數據應用於千手觀音造像的檢測、研究中。

造像本體的檢測結果足以讓人吃驚,卻也在意料之內。1350頁、約50萬字的實驗報告顯示:現存830隻手臂的千手觀音,受34種病害折磨,其中石質、金箔和彩繪病害面積分別佔其總面積的5.56%、66.84%、40.92%。

診斷雖有了明確結果,具體的修復卻充滿了曲折。“最初將本體加固、補形和貼金的粘接材料鎖定為北方慣用的牛膠,然而,在大足潮濕的環境下,使用牛膠的部分迅速發霉。之后,試驗了一種纖維素砂岩材料,耐水性較好,但牢固程度卻明顯不足。后來通過與川渝地區漆器老藝人的溝通,以及與清華大學合作開展的試驗,最終將大漆確定為金箔的粘接材料。”詹長法對記者說。這種類似的周折貫穿在加固、貼金等每一項修復過程中,但是詹長法認為,在本體上修復隻能進行一次,而這唯一的成功機會隻能從不斷的嘗試和摸索中獲得。

   “歷史給我們的命題太厚重,告誡我們不能草率行事”

2011年1月,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中期修復試驗通過專家驗收。2011年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日”中國地區主會場選定在大足。同一天,千手觀音造像的修復工程正式啟動。

“揭取不穩定金箔層、本體脫鹽、岩體加固,使風化砂岩強度接近於正常砂岩時,再進行殘缺部位的補形。”在加固修形、精細修形、大漆貼金、彩繪法器4個修復程序中,加固修形組負責人陳卉麗對以上步驟早已了熟於心。在克服了種種難題后,補形工作取得了成功,然而,精細修形組卻需面對新的難題。精細修形組負責將加固修形組完成的手臂、手指進行微調,恢復其美感和協調性。“一個指甲的長短、厚度,把握起來就是多1毫米少1毫米的事。可經常是在這個角度修好了,那個角度看又覺得不對勁。今天覺得很完美了,明天一看又覺得需要再調整。”精細修形組負責人王愛民說,糾結最多的時候一隻手需要用一星期才能修完。

資料顯示,千手觀音最近的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在清朝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行。詹長法將此次的這種涉及各部分的、系統的修復比喻為“刮骨療傷”。

“如果以傳統的維修概念進行,清理表面,涂上大漆,貼上新金,也有可能,但是本體沒有脫鹽、風化的手指沒有加固,修復完成的千手觀音根本的健康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刮骨療傷’是對其健康的徹查以及徹底的修復。”詹長法認為,在歷代匠人們的修繕中,也做過很多“刮骨療傷”的事情。在詹長法看來,對歷史的重復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歷史的繼承,但是文物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歷史信息的同時,要有當代人為其“延年益壽”所做的努力。

“歷史信息”是交談中詹長法使用頻率極高的詞匯。它在整個“刮骨療傷”中都被謹慎對待,舊金箔回貼就是其表現之一。

古代的修繕,匠人僅將老一層金箔做簡單的清理后,直接刷大漆,貼新金箔。800多年的千手觀音歷經8次貼金后,如今本體上保留有4到8層舊金箔。

“揭取下來的舊金箔,承載著不同年代的歷史信息。金箔經清洗、除塵后的原位回貼,為的是保存這些歷史信息。”大漆貼金組負責人李元濤表示,雖然舊金箔的利用率比較低,一隻手的貼金大部分需要新金箔支撐,但這樣是對歷史負責。

然而,保護“原裝”的歷史,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和耐心。趴在腳手架上,用鑷子揭取薄如蟬翼的起翹、脫落金箔,按照編號裝入密封袋中,經過蒸汽熨斗平整和軟化后,用手術刀將其逐層分離,再用棉簽蘸純淨水除去表面污物,最后用玻璃片壓平,按色澤和完好度進行分類。整個程序下來,工作人員大氣都不敢出一口。

而這只是整個修復過程中所做存留歷史信息努力的一個縮影。“歷史留給我們的命題太過厚重,告誡我們不能草率行事。”對於這種細微謹慎,詹長法認為理應如此。

“給大家一個真實的、符合信眾心中所想的千手觀音”

修復之后的千手觀音會是什麼樣子?對於這個問題,從啟動修復開始,就一直備受民眾關注。

“老兄,我覺得這個不中。”一位業內人士從腳手架下來后對詹長法如此表示。這樣的質疑聲有過幾次,而詹長法每次都會組織各方專家評審、討論、決定。

“他覺得效果不夠‘舊’。然而千手觀音是文物,並且是宗教文物,它的材料是形象賴以顯現的重要物質媒介,但除了有形部分的價值外,還有工藝等無形部分的價值。並且信眾也不希望看到一個暗淡無光的千手觀音。”詹長法說,對於宗教文物這類特殊的文物,存在文物保護與信眾宗教崇拜需要之間的矛盾,這需要在具體的修復實踐中尋求平衡點。“我們希望給大家一個真實的、同時符合信眾心中所想的千手觀音。”

而對於一位從事文物保護與修復30多年的工作者,如何讓修復完成的千手觀音更好地“活”下去,也是詹長法從一開始就考慮的問題。

“最后一次修復是在1889年。毫無疑問,那時的氣候肯定更利於千手觀音的保存。而目前的工業污染等還是會繼續侵害修復好的文物。”詹長法說,所以,讓其延年益壽,不能僅依賴現在從事的修復性工作,更重要的是預防性保護。“修復完之后,新舊材料都有。什麼樣的環境,才能同時有利於新舊材料的保存?這像踩高蹺一樣,微小的變化都可能導致失衡,所以需要找到所有材料在一個體系中的平衡點,這是我們所面臨的考驗。它需要從一點一點的監測數據積累中提取。”

關於如何改善千手觀音保存的內外環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合作,用一套環境污染源的檢測設備,實時跟蹤監測千手觀音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臭氧等的含量。“根據這些數據,可以尋找她比較理想的保存環境。然后結合目前的情況,提供可行性的環境改造方案,最大限度地改善其保存環境,延長其壽命、延緩它的老化。”千手觀音修復工作人員張俊杰說。

“已經做了3個方案,目前還在不斷調整。”詹長法凝重的神情讓人相信,這次修復工程對千手觀音和他們而言,都是一次美好卻沉重的相遇。

(李佳霖)

(責編:陳少娜(實習生)、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