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余秋雨給中華文化"點穴":嚴重缺乏公共意識[圖]

2014年06月19日13:17    來源:西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余秋雨:中華文化嚴重缺乏公共意識(圖)

  余秋雨在演講

  “中國當下在國際中的境遇就像是一個巨人來到陌生的地球村,大家都知道巨人從很遠的地方來、體量很大,但對巨人的性格和脾氣卻很陌生,從而產生了恐慌,而這種恐慌是從文化開始。”昨天,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應省委宣傳部之邀來到西安,為陝西百名青年文藝家培訓班的學員授課,用三個小時的時間梳理“中國文脈”,並表示消除文化隔閡正是文化工作者的責任。

  打通中國文脈的“穴位”

  什麼是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而在文化學者余秋雨看來,“文化就是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體,而且一切文化都將沉澱為集體人格,中國文化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在解讀了什麼是文化后,余秋雨以時間為順序,梳理了中國文脈。

  余秋雨將中國文脈比喻成氣,給出了幾個關鍵點,並將這些關鍵點比喻成人體的“穴位”。他認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沒有湮滅的文明就是中華文明,“公元前五世紀是人類智能的軸心時期,那時中國有孔子、孟子、庄子等諸子百家,其他文明產生了蘇格拉底、阿基米德這些最具智慧的人。但不同的是,希臘的智慧主要是研究人和物、人和自然的關系,印度是研究人和神的關系,而中國則是研究人和人的關系。”余秋雨表示,這些人的智慧正是今天人類文明的基礎。

  進入秦漢之后,秦始皇用長城將農耕文化和游牧民族分開,中國文脈得以保護和加持。而到了公元7世紀到9世紀,余秋雨說:“當時的長安,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西安,成為那時全人類文明的制高點。”宋代以后,中國文化的主要力量從黃河流域轉向長江流域,中國文化也從朝廷關注史轉變為全民生態史。關漢卿、王實甫、紀君祥等戲劇家在元代迅速涌現,填補了中國文化沒有戲劇的空白。“不幸的是到了明清時代,專制主義使我國在歐州文藝復興的時候走向衰敗,世界東西方文化力量發生了偏移。”

  在時空上都要有開闊意識

  作為著名的文化學者,余秋雨的講座雖然內涵深刻,但聽來卻通俗易懂,一口吳儂軟語也極具親和力。雖然昨天是面向陝西百名青年文藝家的培訓講座,但還是有大批文學愛好者和余秋雨的粉絲特意趕來,整個禮堂內座無虛席。

  在梳理了“中國文脈”后,余秋雨還總結了中華文化的優勢與缺陷。他認為中華文化從來沒有遠征與侵略,奉行“三道”——君子之道、禮儀之道和中庸之道,但他同時也沒有諱言中華文化的缺陷,比如“嚴重缺乏公共意識,嚴重缺乏實証意識,嚴重缺乏有序意識。”

  講座結束之際,他對參加此次培訓班的陝西青年文藝家寄語,“作為一個站在西安的文藝家,更要有開闊的意識,不僅時間上要開闊,空間上也要開闊。任何祖先留下的光榮都是由后來的創造才能帶來新的光輝,我們不要過多強調地域文化,要具有更大的視野。”(記者 肖雪/文 李明/圖)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