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大劇院三千余場公益講座 讓藝術改變大眾生活

2014年07月28日14:25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張佳林與樂迷“切磋”起LP收藏門道

人民網北京7月28日電  (記者黃維)國家大劇院針對唱片發燒友推出的系列講座之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黑膠’”在國家大劇院火熱開講。台上,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張佳林、孤品唱片收藏者趙玉新帶來多張珍品唱片,並配以老式唱片機現場播放,以溫暖的音質帶領觀眾分享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黑膠”﹔台下,來自全國的黑膠狂熱樂迷們濟濟一堂,與台上嘉賓們熱烈探討、互動交流,一時間藝術資料中心變身為唱片發燒友的大“派對”。

而這場活動僅只是國家大劇院藝術講座一個精彩而生動的縮影。六年多來,國家大劇院舉辦的藝術講座已達3000余場。每個周末,兩大公益講座品牌“經典藝術講堂”與“走進唱片裡的世界”同時開講,前者面向所有熱愛藝術的普羅大眾,后者則專門針對有一定基礎的音樂發燒友。兩大品牌相輔相成,雙軌並行,持續藝術“滴灌”,六年來共吸引60萬人次周末來“聽講”,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城市的文化生態。

那些年一起追過的“黑膠”

LP唱片,即每分鐘轉33又三分之一圈的黑膠唱片,其聲音保真度和空靈感、現場感一直被資深音樂音響愛好者珍視。近年來,曾一度被CD唱片擠出市場的LP唱片又“卷土重來”,重新點燃HI-FI音響市場。LP唱片和CD唱片的音質到底有什麼區別?LP收藏需要注意什麼?選擇怎樣的音響最能完美呈現音效?

7月27日講座一開始,張佳林便在重溫LP唱片發展歷史同時,與樂迷“切磋”起了LP收藏門道。唱片收藏,其內容,版本都非常重要,小到唱片的規格、轉速、尺寸、裝幀都要了解,才能“淘盡黃沙始見金”﹔而不想成為“唱片倉庫保管員”,還需要有自己的黑膠唱機,並且配置唱頭、唱臂、唱盤,以及添置擴音設備。這些對於所有收藏者來說是需要耐心和時間,不斷學習和提升的。

隨后,張佳林拿出了一張他珍藏多年的LP唱片——男高音貝尼亞米諾·吉裡於1955年4月在卡耐基音樂廳的現場錄音黑膠。吉裡是本世紀上半葉著名的三大男高音之一,並為后來者開拓了新的意大利美聲學派法門。正是在1955年吉裡舉辦了告別音樂會,兩年后便長辭於世,因此這張黑膠唱片非常珍貴。

除了張佳林,孤品唱片收藏者趙玉新也帶來了自己的“心頭寶”——《洋人大笑》《二泉映月》2張唱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張《二泉映月》正是1950年夏天楊蔭瀏大師專程到無錫為民間音樂家阿炳錄制的。阿炳原本計劃練習到1951年夏天再大量錄音唱片,但不幸的是他在1950年底因病去世,留下的包括《二泉映月》在內的3張唱片便成為了他的絕唱!

為了完美展現這幾張唱片的音質,國家大劇院還專門借來三台老式唱片機——一台便攜式手搖唱機、一台大喇叭唱機、一台立式唱機,現場再現50多年前的世紀之音。

這次講座也一如既往吸引了很多音樂愛好者。52歲的航天高級工程師侯立軍是個HI-FI超級發燒友,因此這場講座對他而言是“絕對不能錯過的”,這幾年他每個周末都會在大劇院聽2場講座,“我想我終生都會在大劇院,這裡滿足了我對藝術、對人生的探求。”

而此前國家大劇院還專門通過官方微信為這次講座招募“黑膠迷”,收到的反響非常熱烈,一晚就點擊量上千,並接到了來自全國各地樂迷的踴躍報名。廣東潮州市音協場務副主席程福全在當地自辦了黑膠沙龍,“來大劇院才知道全國有這麼多狂熱黑膠樂迷,見到這麼多同道中人太興奮了。”收藏了7000余張古典音樂黑膠的趙雲峰、唱片藏量達3000多張的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生張爍、擁有披頭士60年代首發黑膠的會計師宋軒三人,則是熱烈探討著彼此的絕版收藏,“黑膠唱片聽起來音質更溫暖,就像這樣的講座,很有人情味兒。”

據國家大劇院藝術資料中心馬榮國主任介紹,此后這樣的唱片發燒友系列講座還會邀請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樂評人蘇冠霖等專家學者,為發燒友們打造一個唱片分享、器材交流的聚會。

300名家精彩開講 公益普及惠及大眾

六年多來,國家大劇院研究不同群體需求,有針對性地推出“經典藝術講堂”、“走進唱片裡的世界”兩檔藝術講座品牌,前者面向普通藝術愛好者,后者針對專業音樂發燒友,兩個品牌並行並重,不僅貫穿全年、周周都有,在內容和形式上也絕對“講究”:一方面講座內容全面覆蓋音樂、歌劇、舞蹈、戲劇、戲曲等各高雅藝術全門類,令一方面講座形式也不乏新意與吸引力,藝術家見面會、大師課、藝術沙龍、舞蹈工作坊、音樂“私塾”、唱片簽售等多種層次,總能讓各個群體觀眾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款。而除了每周末在劇院裡的5-6場講座,這些藝術講座還走進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等,甚至遠赴海南、上海、西安等地,讓藝術普及的觸角延伸到了劇院之外更廣闊的范圍。

而翻開大劇院講座的主講人名單,可以說是“星光熠熠”。自2007年12月23日,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主講《音樂·藝術·人生》啟動國家大劇院藝術講座。此后,小澤征爾、多赫納伊、安妮•索菲•穆特、裡奧•努奇、希薇·紀蓮、美國ABT芭蕾舞劇院、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嚴良?、吳祖強、梅葆玖、卞祖善、尚長榮、楊麗萍、趙汝蘅、焦晃、陳佐湟、郎朗、李雲迪、戴玉強、和慧、林懷民、茅威濤、濮存昕、陳佩斯、白岩鬆、於丹、朱軍……超過300余位藝術家、藝術院團和熱心藝術公益事業的文化人士,成為了大劇院藝術普及的“志願者”。他們對普及活動都“有求必應”,並且在授課中注重語言淺顯易懂,“講話不高深、接地氣,老人小孩都能聽懂。”

高水准的藝術講座,推行的卻是親民的低票價,市場票價僅40元、大劇院會員更是免費,此外大劇院還經常邀請大學生、打工子弟、殘障人士等免費參加。六年來,大劇院收獲的講座觀眾超過60余萬人次,“周末來大劇院聽講座”已然成為了很多北京市民文化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74歲的趙燕雲退休前從事道路橋梁工作,見証了北京市第一座立交橋的誕生,“我在大劇院至少聽了500場講座。”每一場講座,趙老都認真在活頁冊做筆記,這樣的活頁筆記,趙老已經裝了一整箱。這個結緣藝術的隊伍裡也不乏年輕人。上班族高健每周都來大劇院“放慢節奏”,“我在這裡零距離接觸藝術家,和他們交流互動,汲取藝術營養。”年輕媽媽林梅總是帶著兒子寶壯來聽講座,寶壯也越來越開朗自信,“廖昌永的歌劇講座、陳薩的大師課,他都積極提問,一次廖昌永還為他演示了用四川話唱歌劇,可逗了。”

對於高校學子,大劇院的藝術講座也成為了他們的“第二課堂”。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北大、清華、人大等北京多所院校的同學們每周都能來大劇院參加藝術活動。北京科技大學的王鸝老師用“供不應求”形容如今每次的搶票盛況,“一開始同學以為是‘填場子’報名不踴躍,后來聽了幾次后大家口口相傳,現在可以說是‘一票難求’。” 

(責編:王鶴瑾、黃維)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