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物館的研究員許華 (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8月1日電 (陳苑)2014年是中國農歷的甲午年,對於中國人來說,甲午這兩個字,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天干地支的輪回,還代表著一種深刻的歷史記憶,即使是歲月深深的皺紋,也無法掩蓋那一道深深的傷痕。120年前的甲午戰爭,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既遙遠又熟悉。近些年,我們的學術界對於這一段歷史又有哪些新的研究?新的發現呢?本期《楊瀾訪談錄》請到的嘉賓是軍事博物館的研究員許華先生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馬勇先生。
甲午戰爭是敗於國力羸弱嗎?
我們常常認為“落后就要挨打”,很多的老百姓也認為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國家太窮,綜合國力太弱。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馬勇先生認為,事實並非如此。當時的中國經濟總量是亞洲第一,就連國外的一些評論家也不能不承認,中國當時是世界上幾大強國之一,至少在亞洲尚無其它國家可以取代它的強國地位。
甲午戰爭是敗於海軍將領無能嗎?
軍事博物館的研究員許華先生稱,甲午年我國有號稱世界第四,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很多中國的高級海軍將領,都曾在歐洲留學,例如劉步蟾、方伯謙、林泰曾等人,他們與當時很多的日方軍官年齡才學相仿,有些還同出師門。這些海軍將領可謂國家的年輕棟梁,絕非草莽之輩。
甲午戰爭是敗於慈禧太過揮霍嗎?
很多傳統的影視劇以及文學作品中,經常放大一個細節:1894的甲午年正好是慈禧的60歲生日,她為了修頤和園,如何克扣和挪用海軍軍費,以至於給國人一個印象,是慈禧修頤和園導致了甲午戰爭失敗。然而近些年的史實也在糾正這種偏面的認識。北洋海軍的建設費用是三千萬兩銀子,頤和園的修整是大約三百萬兩銀子,隻佔到了十分之一。所以,並不能簡單地將慈禧修了頤和園與甲午戰爭失敗劃上等號。
甲午戰爭是敗於李鴻章賣國求榮嗎?
作為《馬關條約》簽訂最高中方代表的李鴻章,因為賠款割地等屈辱條約,百年來一直屢遭后人詬病,有不少人甚至認為他貪生怕死,賣國求榮。在李鴻章的故居,有他的一個自我陳述,他說自己隻不過是搖搖欲墜的一個裱糊匠而已,哪兒漏風就去哪糊一糊,其實個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兩位專家通過多年來的研究表明,中日甲午之戰實際上中方是李鴻章在指揮著淮軍系統和北洋系統,其它的南洋水師,廣東水師等,均各自袖手旁觀。當年美國公使館的副使科士達講,李鴻章是“以一人而敵一國”,如此微薄的力量又怎能抵抗日本舉國之力的攻擊呢?
究竟,甲午戰爭為什麼失敗?我們又能從失敗中獲得怎樣的啟示?更多內容敬請關注北京衛視《楊瀾訪談錄》——甲午戰爭120周年特別節目,與您一同撥開歷史之謎雲,洞悉古今之警示。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