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馬丁·杜·加爾 (資料圖)
10、193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杰·馬丁·杜·加爾
授獎詞:由於在他的長篇小說《蒂博一家》中表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和真實性。這是對人類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人物小傳:作品反映人類生活面貌
羅杰·馬丁·杜·加爾(1881年3月23日-1958年8月22日),法國小說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發表了兩篇小說:《成功》(1910年)、《讓·巴洛瓦》(1913年)。1916年回到巴黎,從事戲劇活動。1920年春天開始醞釀長篇巨著《蒂博一家》,《蒂伯一家》共八卷——《灰色筆記本》、《教養院》、《美好的季節》、《診斷》、《小妹妹》、《父親的死》、《1914年夏天》、《結尾》,從1922年開始寫作,直到1940年全部完成。1937年以《蒂博—家》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由於在他的長篇小說《蒂博一家》中表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和真實性。這是對人類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亨利·柏格森 (資料圖)
11、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亨利·柏格森
授獎詞:因為他那豐富的且充滿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光輝燦爛的技巧。
人物小傳:因《創造進化論》獲諾獎在西方哲學史上罕見
亨利·柏格森(1859年—1941年),法國哲學家,文筆優美,思想富於吸引力。
從中學時代起便對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發生興趣,尤其文學。他反對科學上的機械論,心理學上的決定論與理想主義。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系的小單位。他對道德與宗教的看法,亦主張超越僵化的形式與教條,走向主體的生命活力與普遍之愛。其寫作風格獨特,表達方式充滿詩意。代表著作有《創造進化論》、《直覺意識的研究》、《物質與記憶》等。
1927年,柏格森因他的《創造進化論》一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在西方哲學史上是罕見的。
阿納托爾·法朗士 (資料圖)
12、19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納托爾·法朗士
授獎詞:博學、富於幻想,清澈迷人的風格,還有他融合諷刺和熱情所產生的神奇效果。
人物小傳:一位真正的文壇宗師
阿納托爾·法朗士(1844-1924)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本名蒂波·法朗索瓦,生於巴黎一書商家庭。“法朗士”是他父親法朗索瓦的縮寫,又因他愛祖國法蘭西,幫以祖國的名字作為自己的筆名。
少年時的法朗士經常替父親編寫書目、圖書簡介等,置身於書海之中。187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金色詩篇》,爾后以寫文學批評文章成名﹔1881年出版《波納爾之罪》,在文壇上聲名大噪。以后他寫了一系列的歷史題材小說。由於受法國唯心主義歷史學家列南的“人類永遠也不能接近真理”的影響,他的這些作品均流露出歷史循環論、社會改造徒勞無益論的悲觀情緒,但更多的是充滿對社會丑惡的嘲諷和抨擊。法朗士的散文平如秋水,含蓄雋永,韻味深長。
上一頁 | 下一頁 |